当前位置:澎娱新闻网 > 深度国际 > 正文

诗词大会评委都有谁 贵圈243期 揭秘《中国诗词大会》如何成为网红

导语:设计图片 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们为什么都爱《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制作团队为节目研发费尽了功夫

导演组也描述了相似的过程,双方一碰撞出好想法,就会拍成样片,但有时候“拍着拍着就拍不下去了”。古诗词太容易做成阳春白雪的东西,这正是他们担心和尽量避免的。如此不断推倒,重来,循环往复。

最终,导演组把节目赛制确定为观众看到的百人选手团挑战。每场比赛分为“个人追逐赛”、“攻擂资格争夺赛”和“擂主争霸赛”。第一场比赛抽签选出挑战者,参加个人追逐赛,百人团与挑战者同步答题,如百人团答错,其面前电子屏上显示的盾牌将被击碎,每道题击碎的盾牌数量即为挑战者得分;挑战者总分最高的选手与百人团中答题正确率最高且最快的选手进行“攻擂资格争夺赛”,获胜者将挑战本场擂主。

百人团的节目模式可谓独具匠心

录制一开始,这一期节目谁会上场、将会发生什么,导演组都在等待百人团给出谜底。这种不确定性正是节目的看点之一。

“这种内循环的机制从来没有人用过,很多电视模式专家看完第一季后,在国际节目二千多个模式中去搜,最后告诉我们,没有一档跟《中国诗词大会》雷同,没人这么玩过。”简言之,“自己选自己,强者恒强”。

难点二:如何把“阳春白雪”做到“通俗易懂”

节目环节的多样性和刺激性,改变不了文化类综艺节目内容“枯燥”、“晦涩”、“高深”等事实,如何把这些内容让普通观众接受并理解,并没有想象中简单。

《中国诗词大会》的评委王立群、康震、郦波、蒙曼,四位都是在高校任教的学者,同时,他们也都曾担任过《百家讲坛》的主讲嘉宾。“他们能够深入浅出,把艰涩的知识消化后,告诉给观众。”

《中国诗词大会》几位评委非常懂得“深入浅出”

比如讲到“掷果盈车”的典故时,蒙曼说,潘岳长相俊美,坐车走在街上都会有一群老太太疯狂地往他的车里扔水果以表达喜爱之情。康震马上把如今年轻一代的“追星族”联系起来,说“每一个时代,人们都喜欢美好的事物,喜欢姣好的容颜,我们这个时代也是一样”。他还进一步补充,“实际上大家都希望自己追的这个星,即是有姣好的面容,也相信Ta有非常美好的内心”。此言一出,立刻俘获了一票年轻观众的心。

而这种自带“段子手”属性、博学多识并擅于与网友打成一片的学者,恰恰也是这些文化类节目所需要的。

PART 2 没有大咖明星,文化类综艺节目里要看谁?

现在的综艺圈,一档节目要没几个流量担当的明星,做点逗观众乐呵的事,简直无法立足。可从《见字如面》到《朗读者》,参与的明星嘉宾大多是“爸妈心中的偶像”,《中国诗词大会》甚至启用纯素人组成的百人团——这样看来,这些文化类节目确实挺有“骨气”和“勇气”的。

《见字如面》中的大部分明星嘉宾,都属于“爸妈心中的偶像”

《中国诗词大会》百人团走红不靠煽情故事 全靠“真功夫”

《中国诗词大会》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百人团选手来自各处:地方选拔、推荐、点对点找。因两次从百人团答题中脱颖而出、继而受到关注的“汉服少女”陈思婷,是从母校陕西师范大学所在的西安选拔地走出来的选手,经过笔试、面试后,得以进入百人团;文言文满分的13岁“孩子王”叶飞则是节目组点对点直接找到的;而励志大姐白茹云走的是推荐,“编导出题,我来答”。

在节目里,穿着米色羽绒服出现的白茹云确实用自己罹患淋巴癌但以诗铭志的乐观坚毅感染了很多人。苦情但励志,听起来是选秀节目的惯用伎俩,有故事的选手会被特别看重?导演组回应,诗词储备量才是基本项,看的是综合分数。“如果白大姐的诗词太一般,她的故事再精彩我们都没法把她推到百人团里面去”。

《中国诗词大会》中的素人选手走红全靠文化实力

如果说在《见字如面》和《朗读者》中,声音表演可以为参与者加分的话,《中国诗词大会》所比拼的,就是实打实的诗词功底了——几乎每个入选的百人团成员都会随身携带两本诗词类书籍入京。“汉服女孩”陈思婷带了《诗经集注》、《楚辞补注》、《李商隐诗集》和《南唐二主词》,“我还见有人带《唐诗宋词鉴赏大辞典》的”。“孩子王”叶飞就是陈口中的“有人”,除了《大辞典》,他还带着最受欢迎的两本书:《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

即使私底下,百人团也经常以玩“飞花令”、“斗诗”为乐。“飞花令”是《中国诗词大会》最受欢迎的比赛环节,源自古时候人们常玩的一种“行酒令”游戏,参与者轮流吟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不仅考验诗词阅读量,还考验急智之下的心理素质。气质娴静的上海女中学生武亦姝便是在此环节圈粉无数。

虽然百人团年龄不等、职业各异,台上打擂,台下却如评委蒙曼所说,“以诗会友”,颇有古人之风。

想Hold住文化类节目 主持人功力也要不一般

在网友对《见字如面》评论当中,很常见的一条便是“这么好的节目,但主持人不行”,比如主持人翟毓红被人指出因不了解内在涵义而念错人名、接不上嘉宾的话等问题。

当然,在《中国诗词大会》里面,本就是“央视一姐”的主持人董卿可谓轻松hold主全场,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面对紧接着主持《朗读者》的董卿,媒体和网友纷纷感概“不认识了”,就连“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此老套的赞誉也在她身上用出了真境界。

一起录节目的评委,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也承认《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好看,董卿功不可没。“她几乎是我们这个团队里头,事前做工作最用功的一个人。”诗词储备量达两三千的选手陈思婷也惊叹,“作为主持人,她的诗词功底如此深厚,真的是下了功夫。”

董卿在《诗词大会》中的表现得到了节目内外的一致好评

第六期节目里,一位选手讲到,为了让女儿能更好地背诗词,他便为古诗词作曲,董卿被这名父亲打动,眼里闪着泪花,随口念出了叶赛宁的《我记得》,“当时的我是何等温柔,我把花瓣撒在你的发间,当你离开,我的心不会变凉,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有人质疑其在节目中的说词都是节目组提前设计,写好给她。“真不是”,专门负责写串词的现场导演王珊直接否定,“全是临场的。”“我们会给她一个方向,告诉她今天的开场诗是哪一首。但到最后具体的呈现是她自己的,全是她自己准备的。”

“哎呀,这句话用在这太贴切了”、“不得了,这个主持人厉害”,一起录节目时,评委蒙曼常常在心里赞许董卿。

PART 3 文化类节目的突破口:不仅让人看懂,还要引起情感共鸣

在豆瓣评分上,《中国诗词大会》总体评分为8.5,而《见字如面》和刚开播不久的《朗读者》都超过了9.0分,好评和反响不必多说。很多人用“感同身受”、“非常感动”、“代入感强”来描述嘉宾对信件或作品朗读的感觉。

《朗读者》刚开播便在豆瓣上得到了高分评价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觉得这类节目之所以火,是因为它们共同做出了“人的故事”:“打动人心的故事,都能够唤起观众情感的共鸣。”他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解释道:“在春节期间每晚播出,这个时间段正是中国人家家户户团聚过年的时候,这样一档节目老少皆宜,非常适合举家观看,学习知识,传播文化。节目中那些熟悉的经典诗词,又能给大家带来某些无论是念书时还是阅读时的回忆。”

而在节目导演组看来,节目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它真实自然,没有剧本,“所有发生的故事、人都不是刻意安排。”“我们相信观众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出自于每一位中国人的‘诗心’。”

PART 4 那么,文化类节目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在《中国诗词大会》之前,近期内的文化类节目“清流”被人们放在了《见字如面》上——这是一档邀请名人来读信的节目,总导演关正文在接受本站记者采访时说,“希望人们透过书信看见历史”。

关正文的团队一直在做文化类节目,比如此前跟央视科教频道合作共同完成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火爆之前,关正文和记者解释过这类节目并非小众,也有广阔的市场。现在,不光有《中国诗词大会》齐壮士气,董卿的《朗读者》也加入阵营——同步在央视一套和三套播出,当晚《新闻联播》给予节目预告支持——节目背后的平台支持也足以鼓舞人心。

这一切,似乎将这一问题显示得更为迫切:文化类节目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业内趋于保守 学界更加乐观

对这一问题,业界和学界有趣地给出了不同回答。

在《朗读者》首播当晚的采访中,董卿直截了当地给出了否定回答,“其实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因为《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的节目就开始大火或者说真的迎来了一个春天”。接着,董卿又给出了自己的乐观,“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最后再次强调这类节目制作不易,“需要更精心的设计”。

董卿表示,做好一档文化类节目依然有种种困难

有趣的是,《中国诗词大会》导演组也给出了相似立场的回答。他们谦虚地表示“这是一个开启和信号,希望从《中国诗词大会》开始,更多人会喜欢这个类型的节目”。随后补充道,“现在所有的媒体反馈、社会反响都不是我们去推的,而是自然发生的,因此我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种子已经存在了,只是需要这样一个启迪,需要这样一个小火星把大家这种热情给点燃了,如果能起到这方面的作用就已经非常好了。”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评委和策划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对“春天”一说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个话我觉得说的特别好”。

评委郦波试图去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必然,“现在人们整个思维方式都是碎片化,人最关键的根本所在,是思维讲究逻辑性、理性、系统性、整体性。碎片化之后对这种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一种破坏。很多人因此会有危机感,或者迷惑感、焦虑感、迷茫感。在这个过程中,突然有《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将我们每个人成长基因里,有一些凝聚力、整合性、有沃土性质的东西突然点燃,每个人在这种迷茫里都有一种遵循和归宿,归宿感和遵循感”。

只要专业和投入 文化类节目会有更多可能性

其实不管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还是前段时间的《见字如面》,甚至更早期的央视《中国成语大会》、《汉字听写大会》,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剥开综艺喧嚣闹腾的外衣,唤起人们深藏心中的共同记忆和文化基因,以一场跨越时间、沟通古今的精神之旅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这些节目的制作团队身上,我们或许能更精准地捕捉到同向春天的脉搏跳动。

《见字如面》的总导演关正文在节目的启动阶段,遭到了“所有人的担心”,包括他自己团队的同事。但是他坚持了下来——节目的成功,一部分缘于其韧性和意志,更多的是其身上的专业性:他本身在作家协会工作二十余年,自己也搞文学创作,对文字有高度的感情和感受。

董卿在《朗读者》担任制作人,部分源于她对阅读的热爱

《朗读者》之于董卿也是如此,从事电视行业已22年之久,开始制作一档自己的节目显得水到渠成。选择《朗读者》,是因为她“自己对文学真的很感兴趣”。不管每天的工作节奏多紧张、密度多大,拿出一小时阅读是雷打不动的习惯。而《朗读者》的筹备阶段,延续了一年之久,对行业来说绝对是有些奢侈。

《中国诗词大会》更是显而易见。600多天的筹备、20余版不断创作再否定的方案,百人团精细的选拔和题库反复的打磨:不专业、不投入,怎么会有精品出来呢?

总结陈词:

《见字如面》走向市场时,关正文正经历着冰火两重天的处境:见过节目的人都说好,两轮寻找广告赞助商却均已失败告终。对此,董卿的《朗读者》已然顺畅很多。节目的发布会上,冠名商名字醒目地出现在节目名称前。这当然缘于董卿的个人影响力,却也可从中看出,文化类节目的市场接受度在不断变大。

或许,对于这类节目的明天,我们可以期待的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系本站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澎娱新闻网_最近新闻热点大事件_今日热点新闻_每日娱乐新闻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pengyushicai.com/guoji/977028.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荒井十一 拾回春日向往 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4月北京开唱 下一篇: 王宝强最新消息进展 6只猴子和王宝强拍戏 28天挣了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