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澎娱新闻网 > 经济观察 > 正文

银行钱荒原因 钱荒背后隐藏更大危机

导语:正是“影子银行”造成了蹂躏中国金融市场的“资金短缺”,但在这种“资金短缺”背后仍潜伏着更大的危机...正文/霍2013年6月24日,中国长期疲软的股市突然大幅下跌。最受关注的上证综指暴跌3.8%后,无血突破1900点,然后

正是“影子银行”造成了蹂躏中国金融市场的“资金短缺”,但在这种“资金短缺”背后仍潜伏着更大的危机...

正文/霍

2013年6月24日,中国长期疲软的股市突然大幅下跌。最受关注的上证综指暴跌3.8%后,无血突破1900点,然后“大获全胜”,连续跌破建国之初的1949.46点,达到光绪末年的1887.77点。在一周的时间里,中国股市几乎每天都在创新低,跌幅不限,暴跌数千里,留下的只有无数悲痛的中国投资者。

为什么中国股市“跳楼”的势头这么猛?原因是什么?是股市孤立的问题,还是整个金融乃至经济形势的问题?对未来投资理财会有什么影响?要回答清楚这些问题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股市的崩盘只是一个结果,不是原因,而是一个症状,而不是症结。那么,它的成因和症结是什么呢?

直接原因是2013年5月底以来中国银行业的“钱荒”。所谓“货币短缺”,是指流通领域货币相对短缺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通俗地说,银行没有可以立即使用的资金,导致临时资金链跟不上,从而产生金融危机的风险。

“钱荒”不是什么新鲜事。往年中期,银行也会遇到类似的流动性问题。当银行遇到“资金短缺”时,央行会及时向市场投放流动性资金。但今年的“钱荒”已经持续了近两个月,当各大银行如热锅上的蚂蚁等待央行送米送水时,央行却没有行动,于是市场恐慌情绪越来越严重,最终爆发了“6·24股灾”,其中跌幅最大的是银行股。

面对银行的“资金短缺”和股市的“灾难”,许多人在恐慌之后不知所措,他们对金融领域的动荡感到不知所措。那么中国金融领域的“震荡”是什么因果?要解释“钱荒”,先从“影子银行”说起。

“影子”杀人犯

“影子银行”,简称影子金融体系或影子银行体系,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无限信贷扩张的一种方式,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的重要金融概念。“影子银行”的核心是将传统的银行信用关系转化为隐藏在证券化背后的信用关系。这种信用关系看起来像传统银行,但它只履行传统银行的职能,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不受传统银行监管体系的约束。它类似于传统银行“影子”的存在,因此得名“影子银行”。

其中,“银信合作”是一项规模大、范围广的合作,属于直接融资。筹资者直接从金融家那里提取资金,不通过银行系统产生衍生存款,从而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一般来说,银行通过信托和理财产品,以“隐性”方式向企业提供贷款。与此同时,银行通过银行信托合作将资本转移到表外,降低了资本要求,规避了相应的准备金和资本监管要求。这些都是银行的“表外业务”。

这种表外业务的贷款主要流向房地产行业和各级政府的基础设施项目。比如某房地产开发商开发一个房地产项目资金不足,由于监管等政策原因贷款额度有限,银行无法直接贷款给它。信托公司以中间人的身份出现,以房地产开发商的待开发项目为抵押,根据项目的现金流设计理财产品。周期一般为1年到1年半,委托银行代销,由投资者购买。房地产开发商获得项目资金,项目开发出售。房地产开发商支付银行托管费、信托公司服务费和投资者收益。银行的财务行为虽然包装成财务管理工具,而不是贷款,但实际上是贷款,利润远高于银行的一般贷款。只有通过银信合作,银行才可以通过发行信托理财产品而不是使用存款来筹集资金、向企业放贷。由于信托理财产品属于银行表外资产,而不是表内资产,因此可以少受甚至不受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在高额贷款利率的诱惑下,我国商业银行疯狂开展表外业务,导致“影子银行”的野蛮扩张,因为这些资金大多流向房地产行业和政府基础设施项目,导致风险集中。一旦项目本身跟不上或政府违约,银行的流动性将立即紧张。

统计显示,2010年上半年,银信合作产品较2009年上半年增加2.37万亿元,使我行信贷规模控制失效,我行通过创新银信合作方式释放了大量资金。虽然2011年银信合作产品的资金总量有所下降,但仍是“影子银行”最大的资金释放来源。2013年,中国银监会发布了“非标准化债务资产”,限制了银行与信托的合作。然而,银行和信托公司总是可以通过新的方法规避政策。银行与信托的合作水平仅在4月份短暂下降,从3月份的9536.35亿降至5935.97亿。但5月份迅速回升,升至8302.06亿元。各项指标基本恢复到“八号文件”发布前

与美国或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影子银行”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有人用简单的话来形容中国的“影子银行”——“简单粗暴”,也就是说,其实中国的“影子银行”并不具备美国等成熟发达国家的杠杆或证券化水平,只是一种简单的准信贷功能。

正是这种准信用功能给我国的金融政策和金融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问题。首先,它放大了金融系统风险。中国的“影子银行”很大程度上是银行信贷业务的出现。在上市过程中,银行本来应该是风险监控和管理的主体,现在却变成了中介,不再承担这个责任。从金融中介理论的角度来看,银行原本具有规模经济、集约化和风险管理信息优势的特点,但放弃这一主导地位后,可能会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负的净福利效应。

与上市导致的风险控制弱化相比,“影子银行”更大的风险在于高杠杆和期限错配。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许多金融机构指出,中国私营部门在过去几年经历了一个快速增加杠杆的过程,其中包括民间信贷、小额信贷和信托在内的影子银行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正常年份,高杠杆可以发挥乘数作用,刺激经济快速发展。一旦达到明斯基时刻,就会演变成危机的加速器;期限错配是更明显的风险。“影子银行”的打包捆绑是风险识别和监管的障碍,短期投资会显著积累流动性风险。

如上所述,银行通过影子银行系统向理财客户放贷,存在期限错配的危险。一旦理财产品到期,项目贷款无法收回,银行只能向其他银行借款,以填补暂时的资金缺口,因此向其提供资金的银行有一个利率,即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当市场上所有银行都疯狂的进行表外业务时,市场上大多数银行都有向同行借款的需求,这必然会推高贷款利率。自2013年6月底以来,中国银行间市场贷款利率飙升,甚至达到令人震惊的30%的隔夜利率。如此高的贷款利率表明银行出现了大规模的“资金短缺”。

“银荒”的爆发,生动地证明了金融领域“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不是理论上的,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活生生的风险,而这种风险是中国商业银行盲目扩张的必然后果。

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曾表示,国有银行“疯狂吸收存款,疯狂放贷,疯狂创造不良资产,疯狂处置不良资产”。事实上,今天的中小商业银行更糟糕。不良资产是银行业追求规模扩张的结果,有时制造不良资产是实现规模扩张的手段。新的改革措施、放松监管、新的市场工具的出现,都是为了在第一时间实现银行业的规模扩张。

可以说是“影子银行”导致了不久前蹂躏中国金融市场的“银根不足”,但这种“银根不足”的背后是否潜伏着更大的危机?答案是:可以。

政治白银游戏

商业银行绕过政府监管,疯狂放贷,追逐利润,不仅超出了道德极限,而且对中国整体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但商业银行有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从不正视自己行为的风险。中国政府的想法和这些商业银行不太一样。银行关心自己的利润,中央政府关心中国的整体GDp增长。由于周期性经济疲软的迹象和最近中国金融形势的收紧,高盛(Goldman Sachs)发布了一份报告,下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高盛(Goldman Sachs)将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实际GDp增长预测从7.8%下调至7.5%,将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从7.8%下调至7.4%,将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从8.4%下调至7.7%。可见金融风暴对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是必然的,中央政府很清楚这一点。

另一方面,银行的资金流向了错误的地方。从年初信贷规模较高,但实体经济增速低于预期来看,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金融体系内流动性正在发生变化空”,大量参与空变化的机构处于阴影之中。所以,商业银行这一批“金融李天一”的鬼混,严重危及整体经济增速和实体经济,中央对此自然不满。

最近市场上流传着一个笑话:有个富二代叫银行,他有个大老婆叫贷款。前几年他勾搭了一个叫信托的年轻漂亮的小三,后来又勾搭了一个小三经纪公司和一个小四基金,让他们相继怀孕,一堆孩子应该是富二代的责任。他的父亲,央行行长,不干了,大骂他:快把我的命给我,不然我打断你的腿。然后...最近出现了“资金短缺”。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中国新政府一直暗示愿意解决中国金融业的结构性问题,并通过在信贷周期早期抑制扩张,可以在中期降低低效投资和金融成本。这些政策调整将有利于中期经济增长,但也意味着中国将经历更多的“短期痛苦”,这必将对疯狂放贷的商业银行产生巨大影响。股市暴跌和资金短缺是中国金融危机的亮线,而中央政府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博弈是两者的暗线。我们可以从许多迹象中找到一些线索。

相信大家还记得“6·24股灾”后媒体的说法,即《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证监会和央行不是“奶妈”的激烈评论,而《人民日报》一直以中国政策为导向。本文认为,“救市”和“扶市”都是扶股市的行动,不是扶股市,而是害股市,只会加剧资本市场的贫困和疲软,根本不利于建设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这篇文章一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除了股市在这种影响下继续大幅下跌之外,也表明中央政府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博弈已经开始走出黑箱,变成了一场旗帜鲜明的博弈。

《人民日报》发表这篇评论后,许多人对“资金短缺”的趋势感到好奇。结果只过了一天,就转了。据说央行为了保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不得不向部分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部分流动性充足的银行开始发挥稳定器的作用,向市场放贷,货币市场利率开始企稳。

央行的这一表态彻底解除了那些悬在头顶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商业银行,因为这意味着中央政府最终决定妥协,向金融体系输送流动性,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这种妥协似乎是中国政府对自己的否定,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6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把刀砍向钱炒钱的游戏》,让政府与商业银行的复杂关系更加耐人寻味。这个评论的出现是为了中央政府面子?还是为了发出更丰富的信号?也许两者都有。毕竟6月24日和25日,中国政府在两天内出人意料的急转直下。第一天还指责商业银行,激怒他们不要把央行当ATM。结果第二天央行放水,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一般大众怎么看?所以这篇文章肯定是为了向公众表明政府的立场,挽回面子。

这篇评论的重点是“把钱花在更合适的地方”,抨击“货币空、“资金错配”、“脱离实际”等现象,以此来支撑“中国经济升级版”!央行提供的流动性支持是“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稳定市场预期”,做到“稳中求进,稳中求进”。可见央行前几天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放水。毕竟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明白,如果央行真的对这种“钱荒”无动于衷,任由商业银行等死,必然会迎来中国股市的彻底崩盘,中国金融乃至宏观经济的动荡。这显然不符合既定的“稳定压倒一切”的政策。

但“银行的金融创新应该受到鼓励,但必须在严格监管和风险可控的状态下进行”,这表明中央政府再也不能忽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疯狂扩张,决心进行操作。这次行动的目的是什么?事实显而易见。“币空转”、“资金错配”、“现实是假”等不合理现象导致大量资金无法进入实体经济,没有帮助有困难的实体解决资金困难。反而追求金融资产,玩“以钱投机钱”的游戏,造成金融资源的浪费,甚至金融系统风险的积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就是要打击这些不合理、不合规的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央政府的真正动机,它已经认识到中国金融领域的深层次症结,即所有资金都流向非实体经济,即所谓钱生钱的各种复杂操作,而不是经过“实体经济”的中间环节。

中国过去20年的经济发展靠实体经济,现在中国民营经济举步维艰,国企低效,成为独立王国。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中国实体经济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营利性银行不是中国经济的资本银行,而是推高虚拟经济的帮凶。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控制,中国的经济危机可能真的来了。

因此,北京大学人力资本研究所研究员彭懿尖锐地指出,“货币短缺”的背后是“物质短缺”,这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实体经济的总体回报率较低,资金不愿进入实体经济,而是通过投机来玩钱生钱的游戏。所以中央决策层肯定不会对这条风险路径视而不见,肯定会以不放水来警示这种模式,避免风险积累。

随着实体经济风险的增加,中央政府和银行也有类似的情绪。商业银行因为“钱荒”而成为热锅上的蚂蚁,中央政府因为“真荒”而成为热锅上的蚂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正处于“资金短缺”的高峰期。虽然中央政府最终还是向商业银行让步了,但事情不会就此结束。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中央政府的表态。能否有效控制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解决未来中国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仍不得而知。

财务管理迷失

“钱荒”的原因之一是商业银行的疯狂放贷,不仅影响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也影响银行客户的理财产品。因为银行放贷的资金来源是他们通过销售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所以银行的理财责任应该是合理配置客户的资金,帮助客户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而我国商业银行利用理财产品作为自己的融资工具来达到获取高额贷款利息的目的,客户要承担投资的主要风险。

“钱荒”之前,银行用客户的理财资金放贷;资金短缺后,银行仍在努力管理客户的资金。受贷存比限制,在“钱荒”之后,全国各地的银行都出现了资金紧张,很多银行暂停了贷款业务。预计7月15日后恢复放款;与此同时,各大银行为了吸引资金,缓解资金短缺,也开始了对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价格战。从6月23日开始,高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几乎每天都有推出,很多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高达6%以上。

比如民生银行6月26日推出的“暖夏”理财产品,期限61天,预期收益率7%。6月25日至27日,招商银行推出“以宝投金点贷金”产品,期限45天,预期收益率6%。招商银行理财客户经理表示,由于近几年理财收入整体提升,客户现在可以赎回“步步金1号”、“步步金2号”、“天天金”系列和货币基金等。,购买我行高收益产品。

这种“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做法蕴含着巨大的风险,正如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专家邹宏明所说:“由于银行的财务管理不公开,投资者根本不知道银行的资产池中有什么,投资者没有义务对自己的投资负责。事实上,银行本身必须为资产池中的东西提供担保。这造成了中国金融市场前所未有的局面,即各种资产市场的风险隔离被突破。2008年中国股市从6000点跌至1600点,中国金融业基本不受影响;金融危机后,房价短暂下跌,并未带来银行资产质量的显著恶化。这些都是奇迹,虽然这些奇迹是笨拙的监管造就的,代价是金融业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但今天,各种市场的某一部分一旦出现问题,必然会引起连锁反应。”

事实上,由于整个市场认为银行融资、经纪融资和信托都是刚性支付的,所以中国金融机构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中扮演了美国国际集团(AIG)、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的角色。但美国国际集团(AIG)、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只为美国的住房市场提供保险和背书,而中国的金融体系则为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市场以及从债券市场到股市的广泛领域提供保险和背书。所以奇迹可能不会再发生了。这种被误导的银行融资正慢慢成为下一个金融风险的温床。

最后,我们不禁感慨,当黄金和股市持续下跌,理财产品陷入庞氏骗局的风险时,中国投资者可以投资什么?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澎娱新闻网_最近新闻热点大事件_今日热点新闻_每日娱乐新闻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pengyushicai.com/jingji/633742.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博时基金账户查询 监管系统查出巧合账户 原博时基金经理被控制 下一篇: 周吉平简历 汪东进:海外派掌权中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