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澎娱新闻网 > 经济观察 > 正文

大棋局 银行业对公大棋局:四大行对公称王 超所有其他上市银行累计之和

导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辛报道商业和零售之间有一个权衡。在经济增长的低迷和“大零售”战略的推进下,作为银行业基石的企业业务显得有些落寞。很多大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企业业务利润同比呈现负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辛报道

商业和零售之间有一个权衡。

在经济增长的低迷和“大零售”战略的推进下,作为银行业基石的企业业务显得有些落寞。很多大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企业业务利润同比呈现负增长,比如零售方面超过工行的建行、邮政储蓄、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擅长企业业务的民生银行。

有起有落。比如今年上半年农行对公业务利润同比增长35%,在各大国有银行中排名第一。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南京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也做出了明显的努力。

对于企业来说,规模是成功的关键。毫无疑问,四大行在提供企业贷款方面具有“垄断”优势,超过了所有其他上市银行的累计总和。

那么,谁是“大众之王”?

四大银行是名义上的国王

公司业务方面,工农建立的四大行是主力。上半年四大行的公司银行业务收入均超过1000亿元,宇宙银行工商银行无疑是王者。

工行是唯一一家业务收入增速超过两位数的大银行,收入和利润远远超过其他银行。

2019年上半年,工行公司金融业务收入2088.9亿元,同比增长12.76%;利润总额875.16亿元,同比增长9.98%。从公司客户结构来看,截至2019年6月底,工行公司客户762.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9.5万人。企业贷款9.91万亿元,增加4871.52亿元;公司存款12.41万亿元,增加9244.54亿元。

根据银行的财务报告,在信贷结构的调整中,基础产业部门、幸福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物联网实现了快速增长。支持实施在建基础设施、短板重大项目、国家战略领域、民营企业、普惠金融等重大战略。

零售正在好转的建行利润为负。建行和农行的企业业务收入增速相差不大,但利润相差很大,这是因为信用减值损失。

2019年上半年,建行公司银行业务利润总额438.76亿元,同比下降10.72%,占利润总额的22.95%;相比之下,个人银行业务和资本业务利润总额分别达到858.89亿元和477.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0%和23.40%。建行银行利润负增长的原因是公司银行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343.52亿元,增速仅为1.96%,为六大国有银行中最低;本行法人银行信贷减值损失618.84亿元,同比增加52亿元。

农行公司业务仅次于工行,公司业务利润增速在六大国有银行中最高。2019年上半年,农行公共业务收入1424.87亿元,同比增长2.17%;利润总额731亿元,同比增长35%。其高利润增速也与信用减值损失有关,上半年为369.77亿元,同比下降167.95亿元。

中国银行公共业务收入1126.32亿元,同比增长6.11%;其中,mainland China公司金融业务营业收入980.46亿元,同比增长5.72%。

事实上,公司业务基本上由四大银行垄断。

据该行财报统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公共贷款,截至6月底,四大行公共贷款规模超过29万亿元;此外,邮政储蓄和交通银行的企业信贷总额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9家上市股份制银行公共信贷规模合计不到15万亿元;13家a股上市城市商业银行企业贷款总额3.78万亿元。

从增量来看,四大行上半年对公贷款均在3500亿元及以上,合计1.7万亿元。其余银行中,仅交通银行和浦发银行企业信贷投入超过2500亿元,兴业和邮政储蓄分别投入超过1500亿元和1400亿元,其余银行均在1000亿元以下。被业内称为“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上半年企业信贷投入不足600亿元,余额1.83万亿元。

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人士向记者指出,这与四大银行的传统优势有关,四大银行自上世纪80年代成立以来,已经从事专业银行业务多年,如工行的工商贷款、建行的建设和基础设施贷款、农行的县域、农业、农村、农民布局等。即使在股份制改革上市后,由于其深厚的培育和雄厚的资金实力,也与央企、国企保持了多年稳定的合作关系。

股份制银行以厘米为导向

与大型国有银行相比,近年来,向“大零售”转型加速的股份制银行在企业业务上不那么耀眼。这背后的原因是股份制银行的公司业务分散,与零售业务的差距越来越大。

上半年招商银行批发金融业务收入562.42亿元,是唯一出现负增长的股份制银行;批发金融利润231.5亿元,同比下降3.4%,零售金融业务税前利润388.2亿元,同比上升20.97%。即使在收入归集领域,招商银行上半年批发金融业务非利息净收入仅为181亿元,同比下降7.05%,远低于零售金融业务非利息净收入261.61亿元,同比增长7.07%。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披露公司业务收入数据的兴业银行,是对公司贷款增长最快的股份制银行。

2019年上半年,兴业银行公众存款余额超过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99亿元;企业贷款余额接近2万亿元,比去年底增加1730亿元。

记者获悉,兴业银行高管在业绩会上表示,该行计划下半年新增贷款2400亿元,布局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闽为中心,选择基础设施、高端制造业、能源、冶金和消费等国家政策为重点的重点行业。

其余股份制银行中,2019年上半年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业务收入分别为470.96亿元、500.33亿元、268.35亿元、264.79亿元,分别增长7.92%、13.29%、21.35%和8.53%;企业利润分别为154.63亿元、268.32亿元、80.24亿元和27.46亿元,增减幅度分别为6.23%、-5.23%、95.61%和151.01%。

许多股份制银行的企业信贷增长率极低,并将业务重点转移到“大零售”。

比如截至6月底,浦发银行企业存款总额超过2.8万亿元,比去年年底增加2540亿元,企业贷款余额超过2.1万亿元,增加472.14亿元,仅增加2.30%。中信银行企业贷款余额1.9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12%;个人贷款余额1.6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99%。

在股份制银行转向“大零售”的背景下,光大银行是相当“与众不同”的,但企业贷款规模和企业业务收入增长迅速。

2019年上半年,光大银行企业存款余额2.2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43.57亿元,增幅14.63%。其中,企业人民币核心存款增长9.72%;企业贷款余额1.4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19.98亿元,增长6.90%。

太平洋证券(Pacific Securities)分析师董认为,宏观经济环境仍面临不确定性,企业扩张热情不足,公共贷款有效需求实际不足。

她表示,从银行的角度来看,虽然MpA管理已经实施,但央行不会像过去那样给银行分配配额,但仍存在隐性配额。除了在MpA评估中计算的上限,还有来自监管机构的窗口指导。在有限的额度内,投入零售贷款的意愿肯定更高,因为零售贷款收益率高,不良率低。

但是,每个家庭都要权衡,因为对于企业客户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优质的存款客户。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策略。比如平安银行明确转型零售,新增信贷向零售倾斜,压降公开;同样提出零售转型的中信银行则不同。

城市商业银行“省治”

与股份制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在公众流量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公司授信金额最大的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上半年突破9167亿元,超过浙商银行6125亿元,但低于华夏银行1.23万亿元。

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的企业贷款约为5700亿元,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杭州银行的企业贷款分别为3865亿元、2732亿元和2255亿元。

2019年上半年,上市城市商业银行法人银行收入普遍增加,但利润分割,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出现负增长,出现“票据冲动”现象。

城市商业银行的银行收入与地区高度相关,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规模较大,收入较高。

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的公共业务收入最高。2019年上半年分别为181亿元、180亿元和136亿元,分别增长1.37%、18.05%和18.96%;公司业务利润总额分别为96.5亿元、93.8亿元和40.8亿元,分别增长或下降15.11%、16.70%和-9.82%。这三家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收入甚至超过了总部设在杭州的股份制银行浙商银行。浙商上半年营业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15%。

此外,2019年上半年,江浙地区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业务收入分别为87.9亿元、62.7亿元、51.7亿元,分别增长24.95%、31.36%和22.74%;三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业务利润增长率也极高,分别为40.97%、36.21%和29.33%。

内陆城市商业银行有不同的表现。今年上半年,长沙银行、郑州银行、青岛银行和Xi平安银行的业务收入分别为41.9亿元、24.1亿元、23.4亿元和19.7亿元,增长率分别为3.47%、-6.46%、47.77%和6.01%。从公共业务利润总额看,长沙银行、贵阳银行、成都银行、郑州银行、青岛银行、苏州银行、Xi银行分别为17.4亿元、17.6亿元、25.6亿元、8.8亿元、3.9亿元、7.6亿元、10.4亿元,增速分别为-17.87%和68.38%

值得注意的是,“票据冲动”现象在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存在。

2019年上半年,招商银行贴现票据余额2421.00亿元,同比增长66.24%。上半年票据直接入账6029.66亿元,同比增长32.51%。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贴现票据分别增加226亿元和298.7亿元。

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和宁波银行的贴现票据分别为404.7亿元、582.6亿元、715.2亿元和605亿元,比去年年底分别上升和下降253亿元、186.5亿元、-156.8亿元和155.6亿元。

然而,票据贴现规模最大的仍然是大型国有银行。

2019年上半年,建行票据贴现4544.5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60.89亿元,增幅47.37%,主要支持企业短期资金周转需求。邮储银行贴现票据总额4690.9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44.69亿元,增长15.93%。邮政储蓄银行表示,要挖掘重点客户贴现业务的业务需求,加大直接贴现和商业票再贴现的规模配置。工行票据贴现规模为3268亿元,但半年下降了376亿元。农行贴现的国内企业贷款和票据余额总额比去年底增加5796亿元,其中票据贴现规模为3793亿元,比去年底增加353亿元。

如何看待“票据冲动”现象?

一家股份制银行总行票据业务的人说,银行承兑汇票是银行的信用,企业贷款是企业的信用。票据交易流动性好,转卖快,月末规模调整灵活。贷款出不去,账单就用来填规模,因为都是大额贷款。另一位票据人士也表示,银票开票只能用信用或合格抵押物开立,一般都是大企业。对于银行来说,银票是银行信贷背书,比普通贷款更容易控制风险。

甚至对于商业承兑汇票,有票据中介表示,商业汇票期限短、可变现、见票即付、字面、保兑,这使得银行更愿意贴现票据,贴现票据的过程也比借贷信贷简单。

为什么要向零售业屈服

在跌宕起伏的过程中,对公共事业的担忧逐渐浮出水面。

“事实上,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整个信贷团队都觉得仍然存在‘失误’的风险。”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分行直言不讳地向公众商界人士发表了讲话。

她说,如今,在零售转型中,公共信贷机构的工作热情不如前几年那么强烈。十年前业务线很牛,现在明显被零售线超越。在全零售的情况下,零售的重要性远远高于业务线的重要性。

背后,企业贷款的不良转折点已经过去,但压力依然存在。

“大银行的资产质量压力没有前两年大,大银行部分领域的不良贷款处于等待2017-2018年爆发的状态。”一位来自大型国有银行风控部门的人士表示,部分分行只能通过风险缓释来延缓不良贷款的进入。

在大型银行中,截至6月底,工行不良贷款率为1.48%,比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连续10个季度下降。其中,企业贷款不良贷款率为2.00%,下降0.07个百分点;个人不良贷款下降0.02个百分点。建行公司贷款和垫款不良率为2.50%,较去年底下降0.10个百分点。农行公司贷款不良率为2.14%,较去年底下降24个基点。

不良贷款也是行业间严重分化。

比如工行运输、仓储、邮政贷款占比23.7%,规模1.99万亿元,不良率0.70%,比上年末下降9个BP;制造业贷款占比16.9%,规模1.43万亿元,不良率5.82%,比上年末上升6bp;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率9.31%,比去年底下降147个基点。建行基础设施行业贷款占企业贷款的52.71%;不良率保持在1.02%的低位。制造业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20%,比去年底下降7bp。在农行的企业贷款中,制造业不良贷款率为4.97%,比去年底下降了5个基点。

一位银行业分析师表示,自2017年以来,制造业不良贷款率迅速上升,风险敞口持续扩大。在公共贷款中,基础设施的比例显著增加。国有部门基础设施的大潮始于2016年,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信贷背书和存款回报是基础设施贷款的魅力所在。

股份制银行中,2019年上半年,招商银行企业贷款占比下降2.68个百分点,至42.42%,企业贷款不良率为2.00%,较去年底下降0.13个百分点。我行企业贷款中,房地产和交通占比最高,均超过3000亿元,不良率分别为0.48%和0.80%,增减幅度分别为-55bp和22bp与上年年末相比;2600亿制造业贷款不良率6.57%,比去年底下降7bp。

中信银行不良贷款率较去年底上升0.0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率比去年年底分别上升0.16个百分点和下降0.43个百分点。中信银行认为,不良贷款行业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部分制造、批发零售、租赁和商业服务企业受到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行业内竞争加剧,利润减少,信用风险上升。二是房地产市场分化,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加大。

对于不良贷款,董认为,银行业整体向零售业务转型是大势所趋,零售贷款收入占比将继续提高。从部分银行三季报来看,企业贷款不良率已经企稳,不良贷款集中爆发阶段已经过去。

“价格战”时代

如何看待目前的企业业务,基层分公司有很多“苦水”。

某股份制银行分行的一位人士坦言,公司的理财产品“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营销已经是肉搏战,要么是资金价格非常有利,要么是‘关系’到位。因为产品同质化严重,顾客找谁和不找谁没有区别。”

除了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全行业大型零售转型、利率市场化等显而易见的原因外,公共事业的深层逻辑也在发生变化。

某大型国有银行华南分行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银行来说,要认识到零售银行业务要按照“批发金融”来做,才能实现批量客户、批量服务。公司业务要按照“零售金融”来做,一户一策,产品方案要根据客户需求来制定,包括信贷、发债、跨国并购联动,甚至投贷联动。

上述股东表示,在公司业务股票化时代,从经营战略的角度来看,银行从“做产品”发展到“做客户”,再到“一户一策”,设计产品解决方案,注重客户体验。在运营模式上,更加注重合规和内部控制,经常强调尽职调查和豁免,“大银行和小银行一样”。

比如招商银行在中期报告中直言,上半年企业贷款余额增加440.2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90%,增速同比放缓。一方面,在经济低迷时期,企业不愿意扩张,融资需求相对较弱。

另一方面,年初以来,流动性相当充裕,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收益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企业尤其是大客户倾向于用债券等低成本融资渠道替代银行贷款,客户提前还款金额有所增加。

债券对企业贷款的替代效应越来越明显。华南某上市公司的一位CFO告诉记者,作为上市公司,选择发行窗口、匹配贷款期限主要是指AAA级信用债券的收益率曲线。银企合作的商业模式已经从原来的存贷交换转变为投资银行和发行债券、并购等供应链融资。

自去年以来,市场利率一直在下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近4%降至3%左右。但贷款利率下降幅度远小于债券发行。2019年9月,国内企业贷款利率为5.24%,比去年高点低36个基点。前八个月,小微企业新增贷款利率为6.8%,比去年平均水平下降59个基点。

此外,自2018年10月以来,随着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缓释、央行再融资再贴现、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银行贷款支持等多种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政策出台,投机性信用债券与投资级信用债券之间的评级利差逐步趋于平稳。

另一位来自某上市公司的人士表示,去年由于去杠杆化的影响,融资利率曾在年底上升,今年融资利率有所下降。特别是由于CDB的干预,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利率甚至低于4个百分点。

对于传统的“大众”来说,他们正处于时代的变革点。

一位来自华北某大银行的人士表示,对于大银行来说,公司业务仍然是未来的基石,无论是公司还是零售,腿不能长也不能短。但近两年来,不少银行在总行设立了战略客户中心和大客户中心,大量优质集团客户汇集。虽然这是行业趋势,但是优秀的企业客户经理也是被“吸走”的,导致很多分支机构的企业中层实力相对较弱。

这位人士说,企业业务团队和业务经理不能通过培训来培训,也不能通过阅读文件来培训。必须有一个优秀的培训体系。但在整体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大众的前端业务并没有那么忙,不良资产处置却很忙。

该报告将在2019年11月18 -19日举行的第14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发布)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澎娱新闻网_最近新闻热点大事件_今日热点新闻_每日娱乐新闻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pengyushicai.com/jingji/638594.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股票上证指数 上证指数十年原地踏步,这些股票凭什么涨了10倍以上? 下一篇: 陈纯 给政治局讲解区块链陈纯院士是谁?区块链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