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黄霑是鬼才 香港鬼才黄霑逝世十周年:狮子山下 终究意难平
实时热点 2022-02-28 13:40:54 0
转眼黄沾去世已经十年,十年前,各种追悼铺天盖地。被视为香港文化符号之一的他,难免遭遇“带走一个时代”之类的评价,看似褒奖,实则恶俗,奔赴天堂的路上还得背上这口“拐卖时代”的黑。
有“香港鬼才”、“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封号的着名词曲家黄沾。2004年11月24日凌晨零时46分,黄沾在香港沙田仁安医院因肺癌去世,终年63岁。
2004年11月24日,黄沾去世,转眼便是十年。
黄沾生前身后,人们多尊称一声“沾叔”。还记得十年前,各种追悼铺天盖地。被视为香港文化符号之一的他,难免遭遇“带走一个时代”之类的评价,看似褒奖,实则恶俗,奔赴天堂的路上还得背上这口“拐卖时代”的黑锅,一路负重,不得安宁。唯一可慰藉的是,这年头被指“带走一个时代”的逝世名人甚多,大家一人背一口锅,倒也不寂寞。
最让我厌烦的是一些《内陆》媒体,惯走高大全、主旋律路线,刻意渲染“沾叔的正气和民族之气”,将“赤子般的家国情怀”当成他内心的全部,将《我的中国心》视为其即使并非唯一也绝对最为重要的作品。如此刻意行事,非但误解了沾叔,也误解了香港。
这种刻意的想象,准确度甚至还比不上不谙世事的孩子。沾叔刚去世时,我与一个中学生聊起此事,他的说法是:“黄沾?就是那个填《沧海一声笑》和《上海滩》的色老头嘛,笑起来好好玩!”起码,他抓住了“填词”、“色”和“招牌笑容”这三个点,那是相对更真实的黄沾。说起来,在大陆地区,长居珠三角者对黄沾的了解显然会更准确一些,他活在每晚电视送饭的TVB里,活在学生宿舍半夜偷听的香港电台节目里,活在总有渠道可以见到的香港报章杂志中,嬉笑怒骂,讲起黄色笑话绝不设防。
香港的“四大才子”和“三大名嘴”,黄沾均位列其中。跌宕人生虽仅六十余载,但也有无数故事可铺陈。只是,他身上的南粤气质和香港气质,与内陆地区几十年来的惯有语境和主流价值观并不相符,别的不说,其代表作《不文集》里的那些不文笑话,很多就不是非粤语地区人士可理解。甚至可以说,当黄沾难得在价值观上与某些人的想象相契合时,往往也是其自曝其短之时,比如对政治相对浅薄的认知和文人常常不免的逻辑缺失,大谈“阴谋论”的上书可算一例。
黄沾的价值在于他与香港这片土地的荣辱与共,在于浮沉中的真实,“不文沾”不仅仅代表一个爱讲黄色笑话的人,也代表一种笑看风云的态度。
黄沾的童年在最具老广州气质的荔湾度过,1949年随父母移居香港,先后于着名的天主教中学喇沙书院和港大毕业。喇沙书院的历届校友中有林夕、伦永亮、许冠文、董启章和李小龙等人,均是香港艺界文坛的顶尖人物。
在历史转折的当口移居香港,在教会中学读书,在港大毕业,任意一条都是许多香港文化人身上的标签,但三者兼而有之者并不多,黄沾的命运与香港的大时代就此交织。
在1986年的《当年情》里,黄沾这样填词:“轻轻笑声在为我送温暖,你为我注入快乐强电。轻轻说声漫长路快要走过,终于走过明媚晴天。声声欢呼跃起像红日发放金箭,我伴你往日笑面重现。轻轻叫声共抬望眼看高空,终于青天优美为你献。”这是《英雄本色》的主题曲,片子已成一代人的记忆,香港电影的符号之一。那时的香港正处于希望与困惑并存之时,在那之前的1985年,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香港确定回归。也是在1985年,香港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正式晋身发达地区。经济的相对稳定和政治的极大不确定性,让港人难免出现困惑。但那时没有多少港人会想到,更大的困惑会发生在不久之后。也正因此,《英雄本色》既有对法律的不信任,也弥漫着个人英雄主义的救世情结。
上一页1 2 3显示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