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澎娱新闻网 > 社会焦点 > 正文

方增先 方增先:为了获奖而画画,画不好也走不远

导语:在第六届上海文学奖的评选中,方增先获得了“终身成就奖”。“我没想到我会得奖。这是领导和群众的鼓励。非常感谢。”他还直言:“画家追求的是创作本身。画画为了获奖,画画已经不远了。” 突破中国

在第六届上海文学奖的评选中,方增先获得了“终身成就奖”。“我没想到我会得奖。这是领导和群众的鼓励。非常感谢。”他还直言:“画家追求的是创作本身。画画为了获奖,画画已经不远了。”

突破中国画的“无人之地”

在中国历史上,国画的对象主要是山水、花鸟,真正的人物画很少。就算有,也主要是菩萨和小姐。民国时期,徐悲鸿和蒋改变了这种局面。在新中国,方增先成为中国人物画的改革家。

1955年,年仅24岁的方增先创作了《粒粒皆硬》,被艺术界公认为中国人物画早期创新的典范;1964年,《说红书》被认为是当时中国新人物画艺术中最成熟的作品;1989年《母亲》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齐白石艺术基金奖;他在半个世纪前写的教材《如何画水墨人物画》,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美术教育书籍之一。

方增先说:“画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画出自己的个性。”成功改革中国人物画的画家,不仅倾听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且有一种民族使命感。1954年,浙江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的研究生方增先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帮助学院建立中国画系。方增先回忆说:“当时,中国有必要成立一个中国画部门。美院领导找到我,给了我这个任务。优点是可以去国内博物馆看任何一幅中国原画。”方增先想到的另一个“好处”是:“与油画的反复模仿相比,中国绘画中的人物画是一个新的领域,可以有一个新的创作世界。”

方增先说:“西方绘画通过明暗对比来增强立体感。中国画的水墨语言厚重干爽,看起来更随意。”看似随意的“一招”其实并不武断。“这一笔空,那一笔其实是事先设计好的,比工笔更细致,但看起来效果是‘随机’。”由于这种看似随意的绘画方法,以“新浙派人物画”创始人而闻名的方增先决定去上海学习,为他的中国人物画增添更多的艺术养分。

融合“浙派”和“海派”的长处

方增先告诉记者:“上海是对内对外交流最活跃的城市。当时各种画派都集中在上海。如果我的画想得到更多的发展,我需要来到这个城市。”1956年秋,方增先来到上海国画院深造。他的导师是上海著名画家王个簃。方增先的“醉态”就是“向吴昌硕学习”。

在此之前,方增先一直在研究任伯年的笔法。“他的笔法灵活多样,表现能力也很强,但是时间长了,我需要更厉害的笔法,我想到吴昌硕。相比任伯年,吴昌硕的笔法更粗。”方增先说:“吴昌硕已经去世了。如果你想向吴昌硕学习,向王个簃学习是最好的选择。他是吴昌硕弟子中最恭敬的。”在四个月的学习期间,方增先每周去王个簃家一两次。每次这幅画是王个簃画的,方增先都会去看。“通过他的绘画过程,我看到了吴昌硕是怎么画的,吴昌硕的笔墨粗细是怎么来的。任伯年用笔尖,吴昌硕用粗笔,笔毛一起去纸。按潘天寿的说法,这是‘万齐昊’。”

这些艺术养分实际上供给了方增先的作品。“有时候用吴昌硕的一些笔法,有时候用任伯年的一些,看艺术需要。但传承是需要发展的,而不是简单的模仿。”他还创造性地在自己的人物画中“继承”了黄的“积墨法”。“人物的衣服,比如藏族同胞的长袍,如果是普通的画,没有厚度感,我想到的是墨堆积法。厚度效应差别很大。”

正是因为“集众家之长”,1964年的《蜀》参加全国美展,轰动一时。舒在的作品中也被称为“大师”。在蜀画了六张草稿,前五张不尽如人意的草稿被学生“央求”作为学习资料,一张草稿中的一个破角以90万元的高价卖出。

艺术不能在某个地方“停止”

当艺术好评如潮,许多人告诉方增先要坚持原来的东西,不要改变它们。方增先的回答很明确:“艺术要有生命力就必须前进。如果就此止步,那就没有未来了。”1975年,他为小说《阳光灿烂的日子》画了30多幅插图,每幅都堪称中国人物画的经典。后来又单独出了一版,卖完了库存。当时画家差不多有一个。方增先说:“这些作品相比以前的作品,思想性更强,既突出人物又表达环境,画面元素更丰富,但也不能独领风骚。”

20世纪80年代初,方增先正式迁往上海。此后,他的作品充满了令人惊讶的风格变化。《帐篷里的笑声》是他到达上海后创作的第一幅画。虽然画中人物依然是大家熟悉的藏族题材,但画中大墨块的运用明显不同于浙派以前的人物,充满现代海派风格。1989年,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上,《母亲》再次打动了世人的心。图中的女子如磐石,充满夸张的魁梧,鼻子特意画成了鹰钩鼻。方增先说:“一个画家问我:如果你画女人,你可以把她们画得很漂亮。为什么要这样画?我说:保护孩子,女人不能光靠爱情,还要有实力。这是到达上海后探索变化的表现,具有当代艺术的特征。”

直到2007年,担任上海美术馆馆长多年的方增先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展。此时距他少年成名已有半个多世纪。76岁的方增先首次举办个人画展,再次带来了令人震惊的新作——一幅长达20多米的巨型中国人物画《祭天》。现场是他早年在甘南看到的藏族人祭祀山神的仪式。这幅画是1982年构思的,因为没有足够的工作室,直到2007年才写出来。方增先说:“为了生动地描绘马,我去赣南研究两匹马的头骨。中国画看起来写意,但这种写意不仅是有意的,甚至需要‘解剖’。”

中国人物画未来的走向会是怎样的?方增先说:“根源应该基于中国传统。西方的东西只能作为灵感,没有自己的基础。进一步的修改还有空。如果你缺乏自己国家的传统知识,中国画的道路就不会走得很远。”

————————————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澎娱新闻网_最近新闻热点大事件_今日热点新闻_每日娱乐新闻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pengyushicai.com/shehui/790857.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奥克斯破壁机 想要健康?少不了这一台奥克斯破壁机 下一篇: 水滴筹客服电话是多少 水滴筹抽成多少比例 老梁谈水滴筹到底有服务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