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澎娱新闻网 > 社会焦点 > 正文

核潜艇基地 从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探访909基地

导语:8月30日是中国核事业的特殊日子。50年前的今天,在距离四川成都100多公里的代号为“909”的基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型反应堆首次实现全功率运行,标志着核潜艇电站达到设计目标,可以投入

8月30日是中国核事业的特殊日子。

50年前的今天,在距离四川成都100多公里的代号为“909”的基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型反应堆首次实现全功率运行,标志着核潜艇电站达到设计目标,可以投入使用。四个月后,1970年12月2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不仅如此,陆上模型反应堆的建成也为新中国产生了第一批核能发电。中国核电人自主设计并逐步建造了各类研究堆,包括世界领先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实现了核电从“民族荣耀”到“民族名片”的华丽转身。可以说,中国核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信心和信心,都倾注在了909基地。

在中国第一代核电诞生50周年之际,记者跟随CNNC工作人员走进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动力R&D和试验基地,感受中国核发展的辉煌岁月,探索闪耀核电背后的精神力量。

第一个核潜艇陆上模型反应堆位于909基地

从头开始:“核潜艇一定要一万年造。”

如今,909基地的小院子绿树成荫,安静而美丽,鹅卵石砌成的灰色墙壁在阳光下透露出一种古雅的味道。挂在主楼中间的牌匾,默默地诉说着这个普通小院极不寻常的历史:“核潜艇一定要一万年生产!”

这句话是毛泽东对中国核电产业发展的巨大呼唤。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核潜艇技术。在协助苏联发展核潜艇的想法被否决后,毛泽东毅然决定“自己动手”。

但核潜艇技术极其复杂,设备、仪器、附件2600多项,4.6万多件,总长90多公里的电缆,总长30多公里的管道。作为核潜艇心脏的动力装置,反应堆的发展更加困难。

1965年8月,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正式开始研制。为了成功建造核潜艇,需要建造具有相同环境条件的陆上模型反应堆进行模拟实验。于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八千军民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到川西南的密林深处。没有技术资料,没有援助专家,没有恶劣的自然条件,就开始为“龙”铸“芯”,为大国造“盾”。

“909在哪里?不知道。你在909干什么?不知道。但我知道祖国需要我。”当时绝大多数人接到任务都不知道去哪里做什么。他们只知道代号是909,但为国家贡献青春和知识是他们的共识。

政府办公室的小院子里还有一个邮箱,上面写着“成都291信箱”。邮寄地址在这张地图上找不到,曾经是8000名军民联系家人的唯一途径。被当地人问起,就说是西南水电研究院的,来四川发展水电。

909基地叫西南水电研究院,邮寄地址是成都291信箱。图为位于基地办公室小院子里的邮箱

原中国核电研究设计院总工程师黄向记者回忆说:“当时什么都没有,所有关于核电站的信息都只是两张暧昧的照片。参加研究工作的年轻大学生几乎都是刚毕业的。他们所学的很多专业都与核无关,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学习。”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设计师和研究人员发扬大团结、大合作、大战争、大家共同努力的精神和风格。他们白天做研究,在工地吃饭生活,晚上学完再工作。他们用计算尺计算反应器结构,又用手摇电脑依次计算物理公式。他们在反应堆的核心结构、控制、物理、热工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八千军民在实验基地作战。场面很壮观,但生活很艰难。

在909基地生活过的人永远不会忘记,当时喝的水来自稻田、池塘、河流,喝了之后经常拉肚子,很多人还掉进了肠胃系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都用明矾处理,经常发现一箱水用完了,池底积了一层厚厚的泥;住房是“干基”——用当地材料用石头和泥土建造的房屋;路是土路,土上铺一层碎石块就成了路。当时人们笑说晴天是“水泥路”,雨天是“水泥路”。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首席设计师彭士禄就住在909基地的办公桌前

打基础需要四年的努力,成功需要五年的努力。1970年7月25日,陆上模型反应堆核电厂采用自备发电机供电,我国首次实现了核电。9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的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回忆说,一些同志高兴得跳起来欢呼:“我真的看到了原子能发电!”一个多月后,陆上模式反应堆实现了全功率运行,提前完成了测试任务。

“一万年太久了,只争朝夕!”民国没有等太久,中国核潜艇的动力装置自主开发。

继续奋斗:“近期一定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909基地有一张老照片:照片中,研究人员正在安装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型反应堆的压力容器,一个面容稚嫩的年轻人正盯着容器,眼神中充满了渴望和自信。容器外面有一句话:“中国人民雄心勃勃,有能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要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型反应堆压力容器正式安装到位。容器外面有一句话:“中国人民雄心勃勃,有能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要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为了提高核电的研发能力,陆上模型反应堆建成后,研究人员利用胜利的机会,针对高通量反应堆,煞费苦心地解决问题。据介绍,这种反应堆是一种设备,也叫“工具反应堆”,可以通过材料的辐照试验来研制反应堆燃料元件。原三年试验在高通量反应堆只需要几个月,这是核能工业自主发展的需要。

1971年初,高通量反应堆在909基地破土动工。经过艰苦努力,1980年12月16日,中国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的高通量工程试验堆投入全功率运行,中国拥有独立的核电技术能力。

如今,高通量反应堆已经安全运行了40多年,为我国核反应堆材料和燃料的研究和辐照试验提供了重要手段,为反应堆的综合利用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积累了成功的经验。经过技术改造,高通量反应堆可以同时满足辐照试验和同位素生产的各种要求。

“自陆上模型反应堆建成以来,我们凭借自身实力自主设计建造了各类研究堆,为我国核电自主研发设计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中国核电研究院党委书记万钢认为。

随着高通量工程试验反应堆的建成,反应堆R&D基地初步形成,山沟成为中国核电工程名副其实的摇篮。

改革开放后,核电迎来了新的发展。始于1985年、1991年投产的秦山核电厂,结束了中国无核电的历史。

当国家决定建造核电站时,909基地的人才和技术为秦山一期核电站和后来的大亚湾核电站提供了支持,并完成了许多重要的试验和验证。在秦山核电二期工程的投标过程中,中国核电研究院最终在反应堆和主冷却剂系统的设计任务中中标。

在此后近十年的建设过程中,中国核电研究院不仅承担了工程设计,还承担了实验验证和科技研究,在核电厂反应堆和一回路系统领域为中国核电自主性的飞跃做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了解到,自秦山核电二期并网发电以来,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表明中国有能力自主设计、建设和运营大型核电厂。

遇到困难:“我们一个个解决了扎脖子的问题。”

909基地深处青翠的庭院里有一栋废弃的两层小楼。在大厦不显眼的会议室里,有一场影响中国核电发展方向的讨论。

1997年,时任中国核电研究院副院长张森如和20多名科研人员在这里讨论了中国自主百万千瓦核电方案的主要技术参数。“如果核心受制于外国,就不可能谈独立的核电。”这个理解大家都深信不疑。

这次紧张的研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177核心”的概念。“177核”是中国第三代核电区别于国外技术的最重要特征。本设计在国外常用的157芯的基础上,每边增加5组元素,四边增加20组元素,形成177组芯的创新设计。堆芯换料周期从12个月延长到18个月,电厂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

“通俗地说,‘177核心’是‘华龙一号’的灵魂,相当于给车装了一个发动机。”“华龙一号”副总设计师刘表示,“华龙一号”发动机完全由中国自主设计。

由于核心结构的变化,一系列主要设备需要重新设计。针对核电的寿命要求,设计者改进了压力容器的设计,使核电厂可以运行60年。

“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过程。”刘介绍说,“华龙一号”技术研发经历了近20年的时间,从基本概念的形成,到一系列重大设计改进项目的研发、测试、验证和攻克,再到工程方案的优化和改进。

2016年4月22日,华龙一号福清核电5号机组核岛第一堆三个安全注射箱吊装完毕。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家最重要的东西,不会来,买不到,赢不了。从“华龙一号”的概念到项目的建设,意想不到的问题层出不穷。刘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蒸汽发生器被称为“核电之肺”。过去大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的设计技术和知识产权都掌握在美国和法国手中。在华龙一号设计前期谈判中,有关方面计划从外国公司购买第三代核电蒸汽发生器技术。但无论如何,对方始终坚持,如果将来使用这种蒸汽发生器技术的核电技术用于出口,必须征得其同意。

“当时我很生气。”刘用一个比喻告诉记者,这相当于给汽车买了一个轮胎。因此,轮胎制造商不允许汽车出口。“这也是我们开发一些核心设备的重要动力。”

从此,中国核电人坚定了开发三代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的决心。中国核电研究院副院长吴林介绍,中国核电研究院开始自筹资金,组建研究团队。从事蒸汽发生器设计研究近30年的专家张富源担任研究组长和专家组组长。仅27个月后,华龙一号第三代核电ZH-65蒸汽发生器问世。"我们一个个解决了卡脖子的问题."吴琳自豪地说。

谈到蒸汽发生器的发展,张富源很感兴趣。他耐心的讲解了蒸汽发生器的设计原理和运行方式,说到快乐,他也在图纸上画了出来。当被问及这种独立的决心是否与建造第一代核潜艇岸上模型反应堆有关时,张富源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表示这是一种继承的精神力量。

“中国能够开发设计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源于中国50多年核电技术的深度积累,这些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万钢认为。

目前909基地还比较忙。在一个30多米长的第三代核电被动余热排出实验装置上,实验人员上下奔跑进行紧张的调试实验,为打造华龙一号核心竞争力之一提供重要支撑,确保大国重型装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909基地第三代核电被动余热排出实验装置

“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一切都精心整合,进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工作人员经常提到这句话。在中国核电工业的发展中,909基地所继承的精神和技术,帮助了一代又一代核电工作者取得了新的成就。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澎娱新闻网_最近新闻热点大事件_今日热点新闻_每日娱乐新闻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pengyushicai.com/shehui/804093.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张国荣什么时候去世的 张国荣逝世16周年 十六年来大家依旧时刻想念着他 下一篇: 西兰花种植 吴堡:百亩西兰花种植助农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