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澎娱新闻网 > 投资理财 > 正文

深圳特区 高端人物看深圳特区四十周年|谭刚: 我从1991年来深圳看见了什么

导语:“投资者网络”戴巍今年8月26日,1980年成立的经济特区深圳即将迎来40岁生日。深圳成为经济特区以来,一大批人站在改革的风口浪尖,为深圳做出了贡献。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前夕,“投资者

“不可否认,深圳在过去40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主要是因为深圳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八九十年代,全国各地领导了多次大胆的探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87年的第一次土地拍卖,然后根据深圳的探索对宪法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深圳流行的“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等十大金句,充分体现了当时深圳的精神内核。此外,还必须看到,深圳在战略部署和规划上,牢牢抓住了每一个重大机遇,没有出现失误。”谭刚向投资人解释。

比如谭刚说,1999年之前,荔枝节是每年一次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深圳果断将荔枝节升级为高新技术交易会,敲响了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警钟。1999年11月,首届高交会正式举行。正是在首届高交会上,腾讯创始人马成功获得风险投资,这让他有机会创造全球互联网巨头腾讯的奇迹。高交会的发展和成立表明,深圳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开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这是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二点,也就是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深圳选择了正确的产业优势,有远见地选择了一些具有增长优势的产业。

第三点归功于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家的不断成长。目前,深圳已培育出8家财富500强企业,此外还有世界和全国许多行业的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这使得民营经济在深圳经济总量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推动深圳经济始终保持活力和韧性。

显然,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今年上半年大部分城市的GDp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深圳GDp达到12634亿元,实际增长0.1%,成为全国一线城市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城市,经济总量继续保持第三位。疫情期间,比亚迪利用自己的生产优势和技术跨界生产口罩,满足国内和国际需求,既抓住了抗疫物资短缺的机遇,又拓展了自己的一条企业发展路线。

第四,深圳的成功离不开香港的作用。可以说香港为深圳起到了非常好的榜样作用,不可小觑。谭刚告诉Investor.com,“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深港经济合作拉开了序幕,取得了明显的合作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深圳不断借鉴香港的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经验,同时为香港提供了广阔的新发展空”

谭刚认为,改革开放初期,刚刚对外开放的中国,既缺乏资金,又缺乏人才,不了解国际市场,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必要的。深圳凭借毗邻港澳的优势,开始从香港引进资金和技术设立加工厂,香港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深圳,形成了“先厂后店”的模式。在香港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深圳也学到了一系列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市场经济理念。

不仅仅是这四点,关键和核心当然是人的因素。谭刚说,引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也为深圳过去40年的发展注入了必要的动力。人才聚集促进了深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为深圳的创新和改革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谭刚也属于为深圳改革开放做出贡献的人。

深港合作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1990年夏天是谭刚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我应邀去深圳参加一个研讨会。到了深圳,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年轻的经济特区真的名不虚传。通过参观和交流讨论,我深深感受到了这座沿海城市的活力和快速发展,这让我向往。”

1991年5月,谭刚调到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开始参与深圳早期的经济建设。据Investor.com介绍,该研究所是由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马红、李浩、蒋一伟、陈锦华等在深圳创立的“智库”。其发展目标是向其学习借鉴,成长为类似美国RAND Corporation的高端智库。

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港经济合作成为该所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1992年下半年,我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了对深港河套地区的研究,提出了利用福田保税区和香港毗邻地区共同建立深港科技园的设想。子项目成果——深港跨境班车随后如期投入运营。此后,委托方继续组织了一系列关于两岸经济带和深港边境地区发展的研究。我应邀参加了北京和香港的评估和研讨会。”谭刚说。

2008年,谭刚带领深圳党校团队再次研究河套地区的发展。经过不断努力,深港两国政府于2017年初签署协议,河套地区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全新名称成为深港合作的重要项目。因此,谭刚不仅成为深港经济合作的专家,也是深圳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的见证人和重要参与者。

深圳产业转型的优势与不足

国内业界的共识是,深圳的产业转型升级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与香港的经济合作。

深港经济合作始于1980年,至今已经历了四个阶段。80年代,香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深圳等珠三角地区,形成了基于比较优势的“先店后厂”的格局。90年代中后期,深圳产业转型面临一些瓶颈。香港回归后,深港劳动密集型产业合作已经相对成熟,但产业需要从制造业升级为服务业。由于种种因素,原本需要升级的深港合作并没有从制造业升级到服务业,使得这一阶段深港合作的效果不如前一阶段明显。当然,通过不断的努力,两地也为今后的合作进行了探索,积累了基础。

第三阶段发生在2003年之后。随着香港与内地签署《安排》(CEpA)协议,深圳与香港签署了许多合作协议。比如深圳和香港曾经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构想。到2010年,在两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依托前海建立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围绕金融、物流、科技服务等服务业开展紧密合作,开启了双方现代服务业合作的新篇章。

总的来说,深港合作已经进入第四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和推动为深港合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合作机会体现在香港高等教育优势所体现的R&D实力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的R&D成果产业化转化能力的有机结合,这使得两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走廊最重要的基地。两地优势结合带来的合作,为深港两地带来了新的、巨大的合作。[/K0/]谭刚举例。例如,巨型无人机DJI无人机凭借香港的人才、R&D的实力、深圳的智能制造优势,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独角兽企业。美国《时代》杂志去年公布的2019年全球百佳发明中,有两项来自前海企业,结合了香港原创、深圳前海孵化、东莞松山湖加工和智力制造产业链的优势。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产业转型过程中,信通技术产业集群的壮大和完善是深圳产业转型的最大优势。在这里,ICT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和工厂聚集在一起,参与全球创新产业链。所以深港经济合作未来还是大有可为的,机会也是巨大的,这不仅体现在深圳自身ICT产业集群的优势上,还体现在政策支持的优势上,以及香港可以为其提供的高等教育和人才输出的优势上。

但是,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深圳不得不面临一些问题,如高房价导致的土地开发空、土地供应结构失衡、制造业搬迁和产业空集中化等问题。

关于深圳的产业转型和迁移,谭刚认为“深圳的产业迁移有其自身的规律。产业转移必须选择生产成本最低、效益最大的地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香港转移到深圳、东莞和珠三角地区,这符合香港自身的发展规律。其次,深圳产业外移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深圳缺乏土地开发空和土地利用结构不平衡,导致深圳传统制造业向外迁移。”

深圳未来的产业转型何去何从

虽然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但传统制造业大规模搬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近年来,深圳制造业比重较南北一线城市高得多,北京接近10%,上海、广州约24%。深圳制造业占30%到40%。

早在2017年,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就表示,深圳提出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高地。李建议,为完成深圳“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和上述目标,深圳需要适度增加有效投资,提高工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防止和避免工业占GDp比重快速下降。

对此,谭刚还表示,深圳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保持合理的产业结构,避免制造业快速下滑。同时,更重要的是,深圳未来能否培育出更高附加值的产业,以抵消高房价对深圳产业发展的制约,是深圳目前和未来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也是将危机转化为转机的关键。

在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方面,政府也不断推出一系列措施。2018年12月4日,深圳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加大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力度的若干办法》,推出支持力度最大的“4000亿”措施,即:确保2018年企业减负降本。1000多亿元;实现新增银行信贷规模1000亿元以上;实现民营企业新发行债券1000亿元以上;在深圳设立稳定的民营企业发展基金,总规模1000亿元。政府试图通过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缓解融资困难、建立长期稳定的发展机制、支持企业做强做大、优化政策实施环境五项措施来帮助深圳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同时,在百年来空前变化的深刻背景下,中央明确提出了国内流通为主体、国内流通与国际流通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谭刚认为,基于这种情况,深圳中小企业需要把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国内市场体系上,寻找新的增长点空。对于龙头企业来说,如何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也是最重要的关键。深圳“双循环”的优势在于释放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龙头企业创新动力,充分发挥世界级企业在开拓国内外市场关键节点中的特殊作用,让龙头企业引领优质发展。

龙头企业的实力体现在其聚集资源的能力上。因此,只有鼓励龙头企业引领创新,促进龙头企业人才、金融、科技创新平台优势要素的流动,带动中小企业的连锁发展,才能将龙头企业的个体优势延伸到创新发展的整体制胜潜力。引导龙头企业参与重点领域创新,是深圳重塑产业链优势、加快技术创新突破、实施产业基地再造和产业链升级工程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深圳不断加快完善“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提供政府平台。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深圳在生物医药、5G、智能制造等“窗口”行业形成产业集群,为新一轮全球竞争积累实力。接下来,深圳需要继续做好链条的补充、稳定、强化工作,引导龙头企业赋能创新,打造创新发展的龙头引擎。■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澎娱新闻网_最近新闻热点大事件_今日热点新闻_每日娱乐新闻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pengyushicai.com/touzi/783223.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国庆游行 独家!11位参与国庆群众游行及联欢的文艺大咖这样说…… 下一篇: 吉利领克 碾压长城 “WEY”的吉利“领克”,赢得当下,是否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