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澎娱新闻网 > 投资理财 > 正文

银行业 《中国金融》|陈卫东:银行业发展及变革趋势

导语:作者|陈卫东,“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文章|中国金融,2020年第19-20期银行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健康状态。全球银行业正在发生一些重大变化,其中

作者|陈卫东,“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0年第19-20期

银行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健康状态。全球银行业正在发生一些重大变化,其中一些是短期或周期性因素,而另一些反映了金融业未来的趋势变化。

近十年银行业的变化

在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危机往往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原因。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是近十年来推动全球银行业变革的重要因素。这场危机对美国、一些欧洲国家乃至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各国采取措施拯救银行机构,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反思危机的教训,并调整监管政策。这些措施对银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播范围缩小了。为了促进经济复苏,主要经济体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一些央行大幅降息,甚至采取了负利率政策。全球银行业息差明显收窄。比如从2020年第一季度的净息差来看,美国为3.13%,比2015年下降39个基点;欧元区为1.4%,比2007年下降62个基点;日本为0.82%,比2007年低71个基点。利差收窄和监管成本上升导致近十年全球银行业盈利能力下降。比如,根据全球各大银行的ROE和ROA数据,在次贷危机之前,ROE一般在20%以上,ROA一般在1%以上。目前大部分银行的ROE在10%以下,ROA在0.7%左右。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向中高速发展转变,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中国银行业的ROE从2010年的20%左右持续下降到目前的10%左右,ROA从1.2%下降到0.8%左右。

调整监管政策。次贷危机后,各国、巴塞尔委员会、金融稳定委员会等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新措施来完善银行监管体系。在商业上,以美国沃尔克定律为代表,银行自有资金用于基金和股权交易的比例在其资产中有所降低。同时也促成了银行业业务复杂度的不断降低,全球各大银行普遍减少了衍生品交易。比如高盛集团衍生品资产占交易资产的比例从2009年的22%下降到2019年的12.7%。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监管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普遍提高。逆周期调整系数增加。建立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增加了资本项目,提出了吸收总损失能力的要求。通过改变会计准则,如IFRS9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法从“已发生损失法”改为“预计损失法”,同时资产减值覆盖面更广,贷款承诺、财务担保等表外资产纳入计提范围,银行拨备水平不断提高。以美国监管机构为典型代表,加强对银行机构合规和反洗钱的检查和处罚,银行业遭受空之前的处罚。超强的监管措施增加了银行业的运营成本,但也创造了一个更安全的银行体系。例如,从全球金融业风险评估来看,与2008年的全球风险形势相比,2018年银行业的风险正在下降。

技术的变化和影响。随着技术的应用,银行后台集中度和中后台自动化程度得到提升,前台的智能化替代也出现了,甚至导致网点无人化。再者,实体网点被线上服务取代,各大银行纷纷减少实体网点。一些银行机构在关闭国内实体网点的同时,也经历了国际业务的收缩,这不仅是一种战略考虑,也是对技术变革的回应。在过去的十年里,一些互联网公司依靠新技术引入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从而在各个业务领域侵蚀了传统银行业。银行业务生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人们不禁要问:传统的银行机构是否正在被取代?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得到加强。银行业曾在许多经济体中主导金融业,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从全球金融结构占比来看,银行资产占比呈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45.8%降至2018年的41.9%。包括对冲基金和其他投资基金在内的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从2002年的32.2%增长到38.6%,而且还在不断攀升。这种趋势延续了“去中介化”的进程,反映了直接融资的增强。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规避相关银行业监管规定,杠杆率大幅提升。因此,非银行金融机构成为次贷危机后全球金融风险上升的重要推动力。

2020年,发生并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肺炎疫情也成为银行业改革的动力。疫情对银行业产生了两个直接影响。一方面,疫情爆发后,各国迅速采取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推动或维持了全球低利率水平,银行业利差持续收窄。在疫情影响下,各国经济都出现了萎缩,部分经济体出现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这还是疫情防控还没有到拐点的情况,最终的衰退程度取决于后续的定义。即便如此,经济衰退对银行业的影响也在逐渐显现。银行业面临着不良资产的上升。因此,许多银行机构为了应对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在上半年大幅提高拨备水平,银行利润将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疫情强化了网上交易模式。家庭办公和社区封锁已经成为控制疫情的基本规范,人们尽最大努力选择网上交易来满足日常需求。银行机构要想满足客户网上交易的需求,就应该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疫情引发的网上交易可能意味着消费者行为的持久改变。银行业应该从渠道、业务流程、管理等方面建立全新的线上模式,或者更好地整合线上线下服务,以满足未来客户的需求。

这两个变化是过去十年银行业变化趋势的延续和加强。全球银行业结构继续发生变化。欧美大银行资产规模放缓,杠杆率下降。一些机构还在调整全球化的发展战略,有区域收缩的趋势。比如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资产规模已经从危机前的全球第一下降到全球前20,收缩为以英国为主的地区性银行。近年来,汇丰银行也在缩小其地理和业务范围。单从资产规模扩张来看,欧美银行的实力似乎在下降,但实际上,欧美银行在管理体制、产品创新能力、复杂产品交易、跨境业务发展、银行规则制定等方面仍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随着资产负债表的缩小,资本实力和技术体系得到提高,应对风险的基础更加坚实。在市场极度不确定的环境下,业务收缩可能是应对影响的可选策略。

次贷危机影响巨大,促使人们思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银行机构广泛参与次级资产的交易。银行机构资金不足、杠杆率上升只是导致危机的表面现象,背后是管理者过度追求利益的动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存在重大缺陷。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反思。例如,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和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Adrian Wooldridge)在《繁荣与衰落》一书中提出,“华尔街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变化鼓励金融从业者从事高风险业务。每家投资银行都例行公事地借入高杠杆资金。这些投行是传统意义上的合伙企业。在这种制度下,合伙人需要共同或单独承担企业失败带来的风险,因此他们很少通过杠杆进行业务。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几乎所有大型投资银行都从合伙制转变为上市公司。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没有人被迫宣布破产,大多数人仍然有足够的钱像国王一样生活。尽管有这样的反思,各国为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所采取的措施还是不够的。事实上,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与其他类型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实质性区别,都是基于现代西方市场经济规则发展起来的。其他企业也存在银行治理机制的缺陷。利益相关者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但在实践中除了所有者和管理者,很难体现角色利益。

银行业的未来前景

银行业的前景是由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的。银行业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其生存空取决于其在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从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转型升级和新业态的出现,呼唤新的融资方式和金融服务方式。银行业的传统责任和传统服务效率已经难以满足新业态发展的需要。

银行业的生命力来自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高效的服务。过去银行业引入的诸多创新不断为市场流动性创造条件,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的定价体系,不断寻求盈利的新产品空。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如果银行机构缺乏产品创新,就会影响其竞争力和收入增长。银行产品创新和监管规则的变化形成了一种博弈局面。监管放松,创新活跃;当监管收紧时,创新就会放缓。金融市场的过度创新容易导致金融市场的虚拟流通,从而导致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从实际数据来看,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时,金融衍生品交易量达到130万亿美元,是当年GDp的9.05倍。金融创新有助于金融业摆脱实体经济的过度虚拟循环,这是金融创新的宏观效应,也是分析次贷危机时要注意的重要一课。监管从许可证提供者和批准者的角色维护银行机构的业务边界,并纠正银行业的发展方向。然而,传统银行机构创新的宏观效果已经超出了监管的初衷,而新机构推动的创新是对金融业态的重大变革。

银行业的发展空越来越被科技的发展所定义。在当今环境下,全球金融创新的主题已经从产品创新转向制度创新,即金融业态创新。银行业如果缺乏创新,一定程度上关系到银行机构的生存。互联网公司融入金融业务的方式是依靠客户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主营业务和金融服务业融合的闭环。他们利用丰富的可追溯信息,准确刻画客户的信用和消费能力,形成金融业务的内生体系。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是传统银行服务难以突破的障碍。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它可以更好地以客户为中心设计产品和提供服务。按照新的思维模式,互联网科技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因此,他们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既定的运营模式和风险管理体系下,传统金融机构往往通过嫁接新技术来实现模式创新,但很难有效整合和形成可持续的新业务模式。一些新技术甚至可以直接替代银行机构的中介功能,比如区块链科技可以突破的运营模式。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新技术对金融中介功能的影响正在不断改善,这种技术的演变甚至可能颠覆传统银行业。

银行业的回应

有没有什么不可替代的空银行业?银行业仍然是组织和筹集社会资金的重要力量;银行业仍然是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渠道;目前,银行业的信贷基础很难被新的机构和技术所取代。坚持和巩固这些基础是银行业发展的基础。同时,银行机构必须适应市场变化,如银行理财市场的快速发展,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与资本市场更紧密地联系起来,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要求银行业调整组织结构和管理。例如,许多大型国际银行将公司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合并在同一个业务部门,个人零售业务更多地转变为资产管理业务,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环境变化。随着竞争的加剧,银行机构需要通过更精细的管理来寻找利润空,在业务发展上依靠更精确的数据支持,在业务流程和成本控制上依靠更精细的核算来实现管理升级。但是,面对新的技术变革,这些调整远远不够。

银行机构有很多方法来整合新技术。在具体业务中,可以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比如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一些重要的技术可以应用到所有的环节:在数据录入方面,采用光学特征识别;利用物联网技术跟踪文件和物品;利用分布式会计技术进行实时验证、对账和资金转移。这些新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业务的运营效率,降低了风险,提高了银行机构的竞争力。然而,互联网公司从形式上冲击了传统银行业,而不是单一业务。一些银行机构通过收购或参与技术公司来加强新技术的应用。中国的大银行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更多的银行机构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和招聘科技人才,逐步提高科技开发和应用能力。

新技术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思维方式的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单的技术嫁接不足以让传统银行业具备适应未来生存的能力。相比之下,银行机构利用高科技,建立金融嵌入的生态模式,更有利于应对当前的竞争。国内外都有一些成功的做法。比如摩根大通(Jp Morgan)通过与新技术公司的深度整合,建立了新的格式。摩根大通与美国二手车交易平台TrueCar合作,提供自动车贷审核;与网上按揭平台Roostify合作,打造数字按揭流程。平安集团通过建立新的商业生态系统,运用新技术,以平安好医生和平安万家医疗为入口,打造了医疗生态系统,形成了服务提供者和付费者之间的闭环。平安保险服务已经与客户医疗服务紧密结合。当然,金融机构要实现更多业务的生态闭环并不容易。

人才仍然是未来模式的制胜基础。未来银行业的发展,不是靠人才数量,而是靠更多的技术开发人才和创新思维模式的人才队伍。近年来,银行网点的减少,业务的收缩,智能化的提高,降低了对人员的需求。在过去的十年里,欧美的许多大银行都裁员了。2018年,巴克莱银行的数量比2007年减少了45%。同期,花旗银行的数量减少了47%,荷兰国际集团减少了58%,苏格兰皇家银行减少了66%。人员总数在减少,但对科技人员的需求在增加。比如摩根大通科技有5万名员工,占员工总数的20%;截至2019年6月底,平安集团拥有科技人员10.1万人,约占员工总数的5.5%。新生态需要通过新的人才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来激发活力。在新的业务发展模式下,绩效评估标准发生了变化,需要创造一种新的合理的方式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更好地考虑各方的利益。无论是传统银行机构还是依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金融服务提供商,其行为的溢出效应都没有改变,应该坚持更合理的监管约束。这包括内部约束,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利益相关者在银行业中的作用以更加平衡的方式体现在新的公司治理机制中。这样的治理机制需要相应的法律保障,有利于其社会价值观、文化传承和适宜的竞争环境的培育。要避免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虚拟循环,就要统筹考虑银行机构和其他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需要宏观政策创造合理的环境。

在从银行业向新模式过渡的过程中,金融市场的风险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有必要重新评估现有的监管规则是否为未来的金融业建立了更安全的边界和安全垫。随着新机构、新商业生态的出现,需要考虑现有监管体系和规则未覆盖的领域是否会成为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不可控风险。同时,银行机构和其他机构建立的金融生态系统的风险度量、资本要求、流动性指标等。可能需要调整。■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澎娱新闻网_最近新闻热点大事件_今日热点新闻_每日娱乐新闻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pengyushicai.com/touzi/800489.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房屋租赁纳税发票 个人出租房屋代开发票要交哪些税费? 下一篇: 学位证和毕业证的区别 学位证和毕业证有何区别?到底哪个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