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澎娱新闻网 > 经济观察 > 正文

人工肺膜 “人工肺全部依赖进口”背后的真相令人堪忧

导语:正文/韩澈2月24日,在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专家组组长艾尔沃德说:“如果我被感染了,我希望在中国接受治疗。”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一家医院有5台ECMO和几十台呼吸机。这份报告

正文/韩澈

2月24日,在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专家组组长艾尔沃德说:“如果我被感染了,我希望在中国接受治疗。”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一家医院有5台ECMO和几十台呼吸机。

这份报告曾经让中国人感到骄傲。

ECMO俗称人工心肺机,也叫人工肺,可以为重症患者提供一定时间的心肺支持。

全国共有400多家ECMO,其中67家从全国各地紧急转运到武汉,16家从德国紧急采购,上演了一场“跨境接力”。

事实上,中国现有的人工肺都依赖进口。世界上只有美国的美敦力、德国的迈克维、德国的索林、日本的德茂和德国费森的尤斯能生产人工肺。

目前国内每台进口人工肺的平均价格在160万元左右。由于其高度垄断性,人工肺厂商本身的利润是非常可观的。

另外,人工肺使用的耗材也是靠进口,这是厂商的第二利润。去人工肺那天,穿刺管道和膜肺的主要费用大概是6万元,这些昂贵的耗材都是进口的。另外还有每天检测化验的药费,一次开机大概要10万左右。重症患者使用半个月,医疗费用、检测费用、药费合计可能高达30万元以上。

重症监护室使用的呼吸机也面临外资垄断。目前国内市场份额最高的呼吸机来自飞利浦威康,市场份额为55%,其次是Resmai,占25%,其余略低的市场留给国产呼吸机。

这些现象反映了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的事实。

2013年,媒体报道称,目前中国70%-80%的高端医疗器械依赖于昂贵的进口或外国品牌。国内几乎没有企业能生产大型血管造影机、超导核磁共振等大型车辆检测设备;其他医用耗材,如心脏起搏器,即使市场开放,也无法与国外品牌竞争。

医疗器械和耗材依赖高价进口,导致检查治疗费用高,部分费用无法纳入医保,导致患者负担加重,加剧医患矛盾。事实上,医疗行业的大部分利润都被跨国医疗器械公司和制药公司拿走了,而中国的医院却要承担医患矛盾的全部责任,被人民唾骂。

虽然中国医疗器械行业40年来制造规模一直很大,但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小、多、散,竞争水平低,导致国内企业在医疗器械行业从事低端环节,高端产品主要依靠进口或外资企业。

这种局面的形成也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和教训。

新中国成立之初,传统的医疗刀、剪、钳、车床、长凳等医疗器械维修厂家只有70多家,员工总数不足2000人。医疗器械和药品一样,几乎都是空白色状态。

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有一篇课文叫《陈毅市长》,里面说上海解放后,陈毅市长着手创办中国人自己的医药行业。为此,市长陈毅亲自拜访了化学家齐·先生。祁先生起初并不相信中国共产党真的会搞中国自己的制药业,因为国民党早已让他这位学成归来,希望报效祖国的人失望了:“回国后,他看到了一个巨大的中国,到处都是外商开的药厂和药店,几乎所有的药品都靠进口...我有一次请宋子文当面谈建立中国的医药工业,他说外国的药用不完,再搞中药不是多余的吗?我差点晕倒……”

后来的事实证明,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有决心和能力创建自己的医药工业和医疗器械制造业。

1952年,上海医疗设备厂和上海精密医疗设备厂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200毫安x光机“国庆”,实现了我国医学影像设备产业发展和制造的零突破。

1963年,我国第一台可批量生产的A型超声波仪器在汕头研制成功,开辟了我国超声波诊断设备自主研发的道路。

1965年,国内第一代笼式人工心脏瓣膜研制成功,并于当年6月12日投入临床使用。我国第一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瓣膜手术进入新阶段。

到1978年,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增加到430家,在职职工增加到10万人,生产品种也大大增加,为改革开放后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9年,我国脑ct国家重点项目立项,从日本引进第一台头部CT机,1983年复制成功;80年代后期,核磁共振机研制成功。与其他工业领域不同,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经过78年的发展,并没有放弃自主研发之路。

但矛盾的是,目前医疗机构常用的几大项,如CT、核磁检查设备、生化分析仪、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基本都是进口产品。从省级医院到县级医院,都以拥有进口设备为荣,业内人士称“医院在高端产品方面基本不考虑国产”。

一台进口CT的价格从200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而国产的100多万可以买到;一台日本产的核磁设备采购成本1400多万,每年更新80万的维修协议。外资医疗企业的高垄断、高利润,由此可见一斑。

看似简单的面膜制作也面临这种情况。疫情爆发前,中国的产能约占全球的一半。虽然国内无纺布整体产能巨大,但医用三抗纺粘喷熔复合无纺布SMS、SMMS、SMMMS仍依赖进口。

熔喷非织造布的生产设备面临着更多的问题。目前,世界领先的主流非织造布技术主要包括德国雷芬的勒科夫技术、意大利STP技术、日本神户制钢技术等。,已经发展到第四代,正在为第五代进行布局。但我们自主研发的非织造布设备只能达到第三代技术,不能满足高水平防护的要求。而一台进口无纺布设备的价格是上亿元,甚至上亿元。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多学科、技术密集型的综合性高科技产业,涉及医药、机械、电子、化工等多个产业部门。

70年代末以后,“买不如买,租不如租”开始流行,很多重大工业项目被拆除,基础领域科研投入不足。产业链中的许多关键环节逐渐依赖外资或进口,新兴的生物技术和医药领域更加落后。医疗器械行业即使想独立,走自主发展之路,也因为缺乏基础行业的基础研究和技术迭代的支持,变得异常艰难。

目前,我国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已移交市场,企业搭建发展平台。像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数字医疗,欧美等国家搭建平台,企业创新应用。相反,我国技术研发的“市场化”程度超过了欧美。而且目前国内医疗器械生产领域缺乏国有龙头企业,导致医疗器械生产领域企业多,规模小,技术差,难以与老牌跨国公司竞争。

此外,医疗市场在80年代全面开放,国外先进高端医疗器械迅速进入国内市场,对我国自主高端医疗器械行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与“限制公立医院”和莆田科等争议性问题相比,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和医药行业的民营化和市场化已成为既成事实。根据以往的统计,在中国所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分别占3%、37%和60%。

外资垄断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现象已经存在多年,有识之士呼吁多年,但基本情况没有改变,指望民营企业挑起在角落里赶超高端医疗器械行业的重任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高铁和航天之所以还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根本原因是国有企业在这些领域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这个问题,其实反映了“中国制造”目前面临的一个普遍困境。两难之下,不仅仅是“利润流向西方”的问题。试想一下,如果疫情首先在西方爆发,我们是否还要再经历一次被卡在脖子里的情况?

该是反思提前计划的时候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澎娱新闻网_最近新闻热点大事件_今日热点新闻_每日娱乐新闻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pengyushicai.com/jingji/794218.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云中君皮肤 云中君新皮肤有多帅?剑仙:我也是有翅膀的人了! 下一篇: 珠海电大 不限户籍和年龄!珠海本科以下学历的看这里!事关升职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