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澎娱新闻网 > 数码科技 > 正文

李少白 中国电影史学泰斗李少白仙逝 享年84岁

导语:李少白在费穆电影《孔夫子》的研讨会上讲话本站讯 3月16日上午,着名的中国电影史研究者李少白先生因病仙逝,享年84岁。李少白先生以参与编写1963年版的《中国电影发展史》而奠定自己在中国电影史研究上的

李少白在费穆电影《孔夫子》的研讨会上讲话

本站讯 3月16日上午,着名的中国电影史研究者李少白先生因病仙逝,享年84岁。

李少白先生以参与编写1963年版的《中国电影发展史》而奠定自己在中国电影史研究上的地位,此后更是开创了中国电影学学科,培养了大批电影研究人员。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李镇老师在微博上写道:“惊闻中国电影学一代宗师李少白先生今上午突然仙逝,刚与师母通过电话,证实消息属实。少白先生一直期待看到他的口述历史单行本,因各种原因,此书在我这里迟迟未能编完,我深感内疚。”他在接受本站的采访中,细述了李少白与中国电影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先生在中国电影史研究上的重要地位。

建国初期,李少白先生进入中影公司的西南电影经理公司,接触了大量苏联和英美影片,并在电影评论方面崭露头角。1954年,他被调入北京的中国电影发行总公司宣传处工作。在当时,总公司每月必须向全国发放一份当月电影宣传的工作指示,从1954年至1956年,这份文件在中影公司专由李少白先生撰写。这期间,他还发表了大量影评。据李镇介绍,少白先生的文笔在业内口碑极好,因而稿约不断,他当时比较重要的、有影响的影评约计六、七十篇,比如对《玛利娜的命运》、《没有说完的故事》、《暴风雨中的雄鹰》、《罗马11时》、《马路天使》、《南海潮》、《五更寒》、《鱼郎川》、《起死回生》等中外名片的评论文章,多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文艺报》、《文艺学习》、《大众电影》、《大公报》等报刊上。文章中展露的才华尤其是“历史观”受到业务领导的关注和赞许。1957年10月,李少白被调入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的艺术研究部,参加了由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编写工作。

李少白先生着作

《中国电影发展史》作为官修的电影通史于1963年问世,至今仍享誉海内外。两位主要执笔人邢祖文与李少白素来行事低调,一度不为人知。李镇老师介绍:“邢祖文先生擅长史料的甄别与考据,而李少白先生在逻辑和理论归纳上能力突出,两人形成了很好的互补,二人也因这次写作结成了终生的挚友。”这部诞生于1963年的史学着作“虽然带有写作时代的印记和理论上的局限性,但是它的规模、体例、构架、研究范式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在后来的中国电影史的写作中,人们总在或多或少地参考、模仿《发展史》,但至今还没有一部电影史可以完全超越它。”这部书在问世不久就被定为“毒草”,被下令销毁,而包括李少白在内的多位工作人员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蹲牛棚、下农场,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到非人的摧残,据李少白先生曾经的回忆,当时的待遇“缺少起码的人道主义”。

70年代,李少白先生调入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并于1975年创立了电影研究室,80年代,该室更名为电影研究所。在李少白先生的组织下,创办了当时影响甚大的《电影文化》杂志,也就是现在的核心学术期刊《当代电影》的前身。这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第一本电影学术杂志。在当时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仅获批纸张以供印刷就颇费周折。据李镇介绍,1983年,电影研究所并入中国电影资料馆,改组为现在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这个机构随即成为电影学研究的国家品牌。然而,李少白先生选择继续留在文学艺术研究所,不久在他主持下成立了电影电视艺术研究室,他重新组建新的研究团队,即发展至今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

李镇老师强调:李少白先生在80年代另一重要贡献就是致力于电影教育,开创了中国电影学的硕士、博士学科建设。创立并设计这一学科的基本架构,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电影学高端人才。他是中国第一批电影学硕士导师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位电影学博士导师。他的学生有钟大丰、陆弘石、鲍玉珩、陈犀禾、高小健、李道新、丁亚平、石川、虞吉、赵小青、秦喜清等等。这些学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上海大学、西南大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以及海外研究机构等电影学术重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已成为各机构名副其实的学术带头人。

少白老师的学风垂范于几代中国电影学学人。如今,中国电影学的学子更替了一届又一届,学术硕果累累。学生们认识到:治学的严谨不仅在于对史料的掌握和尊重,更重要的是要有自我反思的意识,这就要求研究者要具备开放的学术视野、扎实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基础知识。

李镇感慨道:少白先生的仙逝标志着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经典”时代的终结,但是,先生严谨的学风和钻研的精神,必将薪火相传。

李少白先生

业内后辈悼念李少白先生

“在大学念电影学专业时,我的电影史老师石川老师便是李少白先生的嫡传弟子,因此从辈分上看,少白先生可算是我的师爷,不过真要从国内电影学界的学术谱系上看,我这样编排太给自己脸上贴金了,事实上,李少白先生是国内电影史学界的标杆性学者——他和其他两位先生共同编着的《中国电影发展史》迄今还是国内唯一一本关于中国电影的通史性着述,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两卷本的《发展史》在中国电影史研究中的奠基性地位依然不可动摇,后世学者虽在部分领域、条块的中国电影史研究上有所突破,但在宏观的通史架构上,《发展史》仍是唯一的代表作。

在学术建设上,李少白先生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的创始副所长,一生投身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桃李满天下。作为一位根本没静下心来读几本书的电影学不肖后辈,实在不敢侈谈李少白先生这样的前辈学者的教研成就,但除了中国电影史,李少白先生在电影理论和电影美学等领域的研究,也是学界公认的硕果累累。

记得念书时读过李少白先生的一篇文章《电影本性纵横谈》,惊叹于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翔实质朴的描述、条理清晰的爬梳,将【电影本体论】这一充满哲学气息的枯燥命题娓娓道来,使得我等初涉电影学研究的后辈,实在受益匪浅。至今这篇文章我还印象深刻,对于有志进行电影研究的年轻入门者,我一直会推荐他们读这篇文章来体味艰深的“电影是什么”。今惊悉李少白先生逝世,不胜哀悼,寥寥数语,无以寄托哀思,惟愿中国电影学研究后继有人,物欲横流中,不丧斯文。

——图宾根木匠

“从同事处得悉李少白先生上午突然因肺部感染仙逝的消息,真的非常震惊,也非常遗憾。我作为少白先生的徒孙辈人物,其实和他接触的机会不多,只在单位几次电影档案遗产申报的会议上目睹过老前辈的风采。少白先生是国内电影史学界当之无愧的泰山北斗。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作为主要执笔人之一,参与撰写了中国电影史学的奠基性着作《中国电影发展史》。这本史学着作虽然因为时代局限,今天看来还有很多值得再探讨的地方,但没有人不会承认:这是研究中国电影史绝对不可逾越的一部鸿篇巨着。

《发展史》后来文革后再版时,并没有进行修订,但少白先生并没有停止探寻历史的脚步。90年代之后他又写出了《电影历史及理论》等重要着作,尤其他提出的“新兴电影”等史学概念,是对“左翼电影”等传统权威概念的重新修正,影响十分深远。少白先生长期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不仅自己研究成果斐然,更培养出一批当今电影史学界的中坚力量:如北电的钟大丰教授、艺研院影视所的丁亚平教授、北大的李道新教授、上戏的石川教授等等,由此再不断地一层层开枝散叶,真称得上桃李满天下了。今天,相比学术界电影产业研究的热闹红火,电影史学界多少显得有些边缘寂寞。但仍然不断有后学者,愿意忍受寂寞,愿意坐在冷板凳上,从老影像和旧报刊中不断地汲取学术营养和人生智慧。他们笃信,每每写下的一字,都充满了知识分子独立之思想和自由之人格,是铸就“史学长城”的一块块不起眼又踏实的青砖。读史令人明智,研究电影史更是了解百年来我们人文思想变迁最感性的路径。为此,少白先生奉献了一生。今天,84岁的他走了,留给我们大量的精神遗产,生动而不朽。”

——沙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澎娱新闻网_最近新闻热点大事件_今日热点新闻_每日娱乐新闻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pengyushicai.com/keji/996080.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张帝演唱会 小张帝2013演唱会有开吗 “急智歌王”现场调戏美女 下一篇: 孙兰花 《平凡的世界》收视稳增 丁咛饰“村姑”获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