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澎娱新闻网 > 汽车大全 > 正文

促狭 民国闺秀张充和与卞之琳一段情 张充和的爱情故事

导语:合肥四姐妹的妹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于2015年6月17日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张充和1914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她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之一,是苏州教育家张武灵的四个女儿

合肥四姐妹的妹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于2015年6月17日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

张充和1914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她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之一,是苏州教育家张武灵的四个女儿。1949年,张充和随丈夫美国汉学家傅汉思赴美,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教授书法和昆曲50多年。她被誉为“民国最后的才女”。

少年卞站在江南的断桥上,看了一夜的风景,却无缘无故地走进了别人的爱情。因此,有朋友嘲笑他:卞·,沈从文的妹妹在至亲之后,娶了文·的前妻秦林。

当初,卞年轻的时候,无意中爱上了著名的张馥小姐重和。卞的爱情已经付出了60年。

张充和

卞支林成了沈从文府的常客

卞,中国新文学史上著名诗人,1910年生于江苏溧水县,江苏海门唐家镇人。我用了吉玲、林子和老卞的名字,但我仍然认为“卞支林”这个词听起来很亲切。

卞年轻时,醉心于清新豪华的新诗。他在北大英语系认识了仰慕已久的徐志摩。徐志摩也很重视卞的才华,所以他被诗坛列为同志,并热情地教他。

得益于徐志摩,卞很快熟悉了京派文人雅士。

然而,卞支林对沈从文先生的好运气印象最深。他们的交往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徐志摩介绍沈从文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教。卞支林想在北平出版她的第一部诗集《三秋草》。缺钱花的卞支林是第一个想到沈从文的人。于是他眼巴巴地跑到青岛找沈从文。

当时,1932年,沈从文正在为自己的婚姻做准备,他并不富裕,但沈从文毫不皱眉地给予了慷慨的帮助。其实在当时沈从文的抽屉里,有八张当票静静地躺着。于是,卞支林成了沈从文府的常客。

1933年9月9日,从山东回到北平的沈从文与仰慕已久的张兆和女士在北平中央公园水榭举行了一场隆重而热闹的婚礼。

沈从文婚礼后不久,妹妹张充和从苏州老家来到北平,投奔新婚的三姐三姐夫。卞的“惊人”遭遇猝不及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突然发生。

张家四小姐

合肥张家四姐妹名气很大,都是才色俱佳,诗、乐、画样样精通。

与上述三姐妹相比,张充和的个人条件更加优越。在她八个月大的时候,她被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姑奶奶收养,学会了如何使用合法的名字,她被小心翼翼地作为自己的孙女抚养长大。

崇和十一岁时,她的姑婆特地邀请吴昌硕的著名考古学家朱先生到当国学老师,一直到她十六岁。

张充和十六岁时,她溺爱她的叔叔婶婶去世了。张充和继承了这位学者留下的大量遗产,这使她的晚年生活很舒适。

她回到苏州,和父亲、继母和弟弟们住在一起。她在她父亲创办的乐毅女子学校学习了一年,但她感到不舒服。原因是她不喜欢学校的各种纪念日。她在张家四姐妹中的气质是自由的,独立的,有点任性。于是,趁着三姐结婚,她跑去了北平。

第一次见面

卞和第一次见面是在1933年秋天。那时,卞支林才23岁。在民国诗坛,就像一颗璀璨的新星冉冉升起。

那时候他的诗都是跳出了爱男女的小家子气,还挺自负的说自己永远不会局限于粉味的私生活描写。然而,这种与的邂逅,却影响了卞后来的创作风格。

张充和来到北平,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当年北大中文系只招了三个女生。

1933年初秋的一天,刚刚成为北大中文系大一新生的张充和,兴冲冲地坐在大紫英沈从文住处的槐树下,愉快地讲述着自己当天的故事。

这时,闲来无事的卞支林,28日来到热闹的大紫营。

当时,巴金正作为贵宾住在沈从文家里。巴金和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沈从文和其他几个熟悉的文艺青年,都围坐在张充和身边,听她兴致勃勃地聊天。卞支林过去常常静静地坐在树荫下。二姐眼尖,拍着手跟卞打招呼:“来,卞,坐前面。”。这次二姐给你介绍一个新同学。卞之琳这才满脸羞涩地走到前面。

介绍卞说:“这小喇叭是我四姐。她今年刚进北大。将来诗人卞和我们四个姐妹会是兄弟和老乡。”大方地拉着卞的手,柔声说:“卞诗人,卞兄弟,卞同乡,以后请多多关照!现在,和我一起坐在长椅上!

卞从未有过温柔地握住少女纤纤小手的经历。张充和的手柄彼此靠得很近,这让这位意气风发的年轻诗人羞愧得满脸通红。卞突然陷入了一见钟情的经典恋爱模式。

一个调皮的才女,一个文静内敛的诗人

1933年10月,金毅和郑振铎在北平三门门街着手组织《文学季刊》。巴金也参与了编辑工作。金祎和巴金非常重视卞支林的才华,于是把《文学季刊》旗下的月刊《墨丘利》交给了卞支林。

生性活泼的张充和很快就熟悉了金庸、巴金、卞支林等人。因此,他们经常出入三门门街上绿色可爱的院子。

的活泼气质与卞的恬静内敛截然不同。那时,张充和喜欢在瀑布般的头发上戴一个小红小红帽。北大的那些男生亲切地叫她“小红小红帽”。

扁支林记得这个“小红小红帽”很调皮。有一次,张充和、金毅、卞支林等人被北平一家照相馆包围并经过。张充和跑进照相馆,歪着头拍了一张有趣的照片,眼睛睁不开。这让金怡和卞这群年轻人笑得前仰后合。后来,张充和拍了这张照片,去学校的游泳池申请游泳许可证。会场的注册员说没有。张充和严肃地问为什么没有。登记员说照片上有一只眼睛是闭着的。张充和很快打断了对方的话:我总是喜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这个世界。比如,如果来访者是独眼巨人,你是否剥夺了别人游泳的权利?登记员眨了眨眼睛,忘记下面怎么回答了。

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张充和特别喜欢传统戏剧,经常和朋友一起去剧院看昆曲。

卞支林记得张充和喜欢北昆的大人物韩世昌,也喜欢白云生昆曲队的精彩表演。卞记得那年有一次,他跟着一群人去昆明剧院看演出。歌曲结束后,已经是北平城的深夜了。金翼走在几辆洋车前,绕过护城河,先把张充和送回沈从文家。老了的卞支林回头一看,犹自觉得这一幕很有味道。

卞在当时虽然不乏年轻人的野心,但具体到男女风流韵事,那就真的要看栾星人彼此是否投缘了。

年轻害羞的卞看着在皎洁的月光下唱昆曲,看着她在阳光里来来往往,笑得前仰后合。卞支林心里有事,但总是害怕。他不能贸然说话。

卞支林认为她把自己的爱藏在一个深藏的地方。然而,旁观者清。卞跑大寨的频率明显增加。

二姐张允和喜欢宣扬年轻男女之间的爱情。有一次,她借了一个题目来考张充和。当时的觉得卞的新诗没有被咀嚼过,她的审美趋向于古典,难以引起心灵的共鸣。第二,卞支林太嫩,“缺乏深度”,“不够深”。缺乏社会经验使卞支林的人显得“有点招摇”。最后,张充和温和地笑了笑,对他的二姐张允和说:“他的外表——包括眼镜——有点自命不凡。”

这样一来,卞与的交往,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红花会意图的缺陷。

漂在一起又散了

卞在北平与的接触持续了两年左右。

1935年底,张充和无缘无故地突然患了肺结核。张氏的大姐元和亲自去了北平,把张充和接回了苏州老家,那里气候更适宜养病。

1936年10月,卞的母亲病逝。卞伤心地回到了浙江老家。

母亲下葬后,内心十分关心的卞从家乡海门来到苏州,看望照顾她的。他在苏州九如巷张复逗留了几天。

当时,张充和回到苏州后,与朋友的交往基本处于孤立状态。忽然看见卞来了,心情很好。她自告奋勇,陪卞游览了苏州的所有景点。卞看到的身体恢复得这么快,她很高兴。

事实上,卞支林在这一时期尽了最大努力使自己处于一种忙碌的生活状态。然而,突然失去母亲的卞,却逐渐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不确定感。卞支林后来自怜地说:“多疑使我缺乏自信,软弱使我压抑冲动。隐约中觉得希望无望,觉得这只是开花,不会结果。”

抗日战争时期,卞与漂洋过海,流散他乡,是一段相当艰难的时期。

1937年8月,朱光潜聘请著名弟子卞支林为四川大学文学院外语系讲师。

1937年10月10日,卞刚刚到达城墙险峻、街道宽阔的成都,就给住在家乡合肥的写了一封信,邀请到成都寻求发展机会。

当时,冲河的二姐云河和二姐夫周有光带着一儿一女留在成都。当张充和留在家乡时,他看到战争从北方迅速蔓延到南方。躲在家乡合肥的张充和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危险的局面。于是她和大哥还有一个表妹住在一起,一起离开了合肥农村,逃到了四川。

张充和一路拼命逃跑。天空中经常有日本飞机的突然轰炸,陆地上经常要躲避流寇的劫掠。混乱中的生命是最没有价值的。在路上,张充和的姐姐和哥哥一直看到一个新鲜的生命因饥饿和疾病而倒在路边,变成了一个无人认领的野鬼。此时,突然感受到了卞的亲情之宝。

到达成都后,张充和找不到合适的事情做,所以她和她的二姐张允和住在一起。

卞因为害怕无聊,经常在写信和谈话,她刚刚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那段时间,他们聊的话题很广,海阔天空。扁只要能在战争气氛中给张充和带来一点安慰,就心满意足了。

不幸的是,卞支林的这段话可能会发展成一个传奇的爱情故事。但后来由于川大部分教授的盲目投入,造成了侧身麻烦。几位热心的四川大学教授也看到了卞和张之间男女之爱的迹象,这给每个人的生活注入了一种兴奋。于是,当年四川大学的几位教授就开始大声给诗人卞出主意,要求卞定期宴请大家,并把卞和张作为宴席上的笑料。

卞是个随和的人,他不会对同事的笑话感到不舒服。然而,张充和受不了这个。她从小就养成了独立的气质。她认为教授们在宴会上的行为是“说话谦虚,没有认真听”。

劝卞不要赶去参加这个无聊的宴会,卞觉得很尴尬。一气之下,张充和悄悄地从成都跑了。卞找不到,才知道她又惹恼了。

大约一个星期后,卞和她的二姐从外地得知一个人去青城山旅游了。

二姐得知后,就让四弟张把找回来。卞当时也想上山送礼物,但卞在离开时犹豫不决。这时,张充和已经离开十天了。

张一个人去青城山找四姐。几天后,卞试图挽救这位美女。他为张充和写了一首情诗。

张充和瞥了一眼,轻声说:“真的很好。”然而,张充和对扁支林的态度显然比以前冷淡得多。

十几年的时间如流水般流逝

1938年秋,挚友何其芳和沙汀计划去延安。当时,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卞立即表示,她也想去。他在情绪的关键时刻选择后退一步。

来到延安的卞希望自己的一生能经历一次血与火的考验。中共安排他去晋东南抗日前线“边看战争边采访”。然而,他永远不可能成为像何其芳、沙汀那样热血青年。1940年,他悄悄来到后方昆明西南联大,担任教练。

从延安回到昆明的卞,对的恋情仍抱有期待。然而,卞在昆明踏地,心凉如水的后脚去了重庆。事实上,在卞的延安之旅中,在云南的一条僻静的街道上住了很长时间。她梳理了自己破碎的情感。她最后得出结论:卞支林真的不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1943年寒假期间,卞赴重庆访问,正式委婉地拒绝了卞的感情。只答应和卞保持纯洁的友谊。这自然使卞支林心如刀割,她有一种“遭受重大挫折”的感觉。

他先从西南联大回来,在天津南开大学任教。1946年5月,他因公来到上海,见到了刚从重庆回到上海的张充和。于是,他在江南呆了将近半年。今年中秋节,张充和邀请他回苏州老家。

1947年临近暑假,卞准备去牛津大学访问。他再次来到南方,在张充和在苏州的家住了几天。这是卞对曾经温暖的香草美人的告别。此后不久,来到北平,与傅开始了新的恋情。

1947年秋,卞支林在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1948年,淮海战役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沉溺于个人情感悲哀的卞支林,赶在黎明明之前赶回中国,迎接崭新中国的诞生。后来,和傅飞往美国。卞支林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文艺准备工作。

1953年,卞来到浙江富阳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那是秋天。晚上,浙江的村庄安静而清澈,似乎有一些温暖和悲伤在流淌。卞的住处其实是曾经住过的闺房!旧居还在,玉人们都走了。卞回忆起自己当时的心境:“秋夜坐在原主人留下的书桌前,翻着空的抽屉,忽然瞥见一堆无人问津的文稿。我一看,原来是沈给改的几个稿子。”忽然,卞之琳百感交集。

与其相见,不如思念

卞支林一直等到1955年10月1日。犹豫了几次后,方嫁给了34岁的青林。卞支林四十五岁。

第一次结婚的林青女士嫁给了一位科技工作者。在第二次婚姻中,我选择了从事人文学科的文。卞支林是她选择的终生伴侣。

婚后,庆林离家不远就去上班了。卞的学习能力是一流的,但她在日常生活中的烹饪能力相当差,她的烹饪和烹饪业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中午时分,人们常常可以看到晴林背着一网袋蔬菜在灿烂的阳光下走回家照顾卞支林先生。

一个相当不寻常的日常夫妻生活状态,就是在这一生中,卞和妻子小心翼翼地互相搀扶,静静地走了四十年。

卞晚年独居北京甘面胡同东罗泉11号,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为国宝级学者修建的四层小楼。

卞支林先生在这里静静地整理他的诗。

卞支林和张充和直到1980年才再次相遇。

1980年,著名学者卞·赴美担任文化亲善大使。张充和当时还是耶鲁大学艺术系的兼职讲师,还没有办理退休手续。

1953年,下乡时,卞把沈修改过的诗还给她。非常感谢卞细腻的思想。

当时,手头上只有沈的一封的信,但他的诗全丢了。于是,笑着说,卞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回国后,卞支林专门写了一篇回忆当年的文章,发表了一份的手迹复印件。卞支林在此期间情绪高涨。

1986年,在北京举行了汤显祖的盛大纪念活动。张充和在美国的时候,已经是研究昆曲的著名学者了。2006年12月6日,张充和从美国飞回北京,怀着极大的兴趣参加了昆曲《花园里的梦》的舞台表演。

邀请卞前往捧场。卞欣然前往演出现场。这一次,卞静静地坐在观众席上,看得很仔细。在的舞台上,的唱功和身段与卞印象中的走姿明暗大相径庭。

演出期间,给卞发了短信,演出结束后也没必要匆匆离开。但临近歌曲结束时,卞早早地悄悄离开了。

在随后的十年里,卞悄然退出了的社交圈。从那以后,张充和在美国和中国之间来来去去,就像春天里的夕阳燕子。卞对此行大体了解。然而,卞支林没有再见到张充和。

2000年2月2日,90多岁的卞突然去世。

卞支林的女儿青翘说,得到消息的张充和给卞支林送去了花圈。按照卞的遗愿,处理过父亲丧事的青乔来到中国现代文学博物馆,郑重地将卞1937年8月在雁荡山大北阁为亲笔题写的《装饰集》和《声尘集》捐赠给文学博物馆。

冲和是四姐妹中最小的。1933年,沈从文笔下的故乡卞支林遇见了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的张充和。

也许是因为卞和都是江南人,先后在北大读书,都热爱文学,所以能谈心。也许没有什么原因,卞支林深深地爱上了,而且这种爱持续了60年,但是卞的性格是矜持和敛的,她不确定对方是否有这种感觉,因为可能对别的男生那么热情大方;这种怀疑让他更加犹豫。因此,在这场动乱中,这些感情更加孤独,直到1948年,张充和与美国结婚。

卞支林直到1955年45岁才与林青结婚。她对张充和的感情可见一斑。直到1980年卞支林访美,她才见到了张充和。

张充和书画作品

张充和的作品

冲和七八岁的时候,姐姐们就知道这个姐姐和她们不一样。他们承认小姐姐的学习基础更加扎实自信,甚至她的诗也更加新颖独到。

她小时候离哥哥姐姐很远,几乎总是一个人,特殊时候只有几个同伴。这些情况必然会影响到她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文静气质。

三岁之前,她学会了背诵唐诗,之后又看了几本启蒙书,为继续学习四书奠定了基础。七八岁的时候,冲和开始学会互相对立,然后学会写诗。她每天要学习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几乎没有什么杂念。这些都让她养成了做学问的习惯,给了她自由幻想的时间。

在被北京大学录取的前一年九月,冲和去北平参加她姐姐赵贺的婚礼。之后,她决定留在北平。家人朋友劝她第二年夏天高考,她觉得不妨试一试。

他没有花太多时间准备入学考试。考试包括四个科目——语文、历史、数学和英语。前两科从她六岁开始就给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她在她父亲的学校学了一年英语,然后在上海中学又学了一年。她觉得掌握这门语言并不难。她就是不会数学。十六岁之前,她从未接触过数学。突然,她不得不面对证明题和代数方程。她看不到学数学的意义,也不知道从何下手。

那一年,成千上万的学生从全国各地来到北平,争夺中国最好的五所学校的数百个名额。考试当天,家里准备了圆规和尺子,用来填和填。“我没用,”她说,“因为我几乎不能理解这个话题。”她数学毫无疑问得了零分,但语文却得了满分。结果,考试委员会破例录取了她。除了收费,北大中文系只录取一个女生。

北大读书的收获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虽然这里有很多名师:胡适、钱穆教思想史,冯友兰教哲学,闻一多教古代文学,教六朝,唐宋诗词。但是冲和说他学习成绩不理想。当时,许多学生参加激进的政治活动,无法安静地学习,宁愿花时间学习歌剧。

清华大学紧挨着北京大学,一个专业的昆曲老师每周开一次非正式的昆曲课,和在清华读书的弟弟住在一起,定期上课。

抗日战争时期,冲和赵贺住在西南的小城呈贡。该镇的文艺界有几位杰出人物,但游客们更愿意呆在崇和和赵贺的住处。崇会吹长笛,所以弹琵琶和古筝的人都喜欢她。诗人和书法家也喜欢聚集在和谐的房间里。他们喜欢这里的氛围,也喜欢和谐的笔、墨、砚。冲和说,即使钱紧,她对一些东西还是很讲究的:“我不爱金银首饰,钢笔砚台一定是最好的。”

冲和来西南是因为沈从文帮她在这里找到了工作。沈从文进入联合国大会之前,曾在一个由三人组成的教科书编撰委员会工作。教育部任命他主持文献编纂工作后,他推荐妻子和妹妹来补编散曲篇章。教育部给了任命书,接受了。很难用普通的标准来衡量完整的程度。她去了北大,但是没有拿到学位。1936年,她生病,被医生诊断为肺结核,于是被迫辍学。康复后,她在《南京中央日报》担任副刊编辑。然后战争开始了。在充回苏州之前的短短时间里,直到战争开始,她的才华明显获得了名声。

他在教材编委会工作时间不长,一年后教育部取消了这个项目。冲和也不太失望。当然,她需要工作,因为和姐姐们不一样,她单身,必须自己谋生,但她从来不愿意急着找工作,也不愿意急着结婚。

此时,很多人都拜倒在和解的石榴裙下。卞就是其中之一,他一生都在与和谐为伴。他给福和写了许多信。即使他已经知道傅赫不会选择他,即使在傅赫和一个人结婚后,他仍然坚持写那些信。他还收集诗歌和小说,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在香港出版。

在和谐的追求者中,还有一位不修边幅的方先生,他是研究甲骨文和金文的专家。方先生也给福和写过信,但都是用甲骨文,学得和福和一样多的人也看不懂:“他写的时候,写了好几张信笺。我相信一定很文艺,但我看不懂。”

他喜欢保持单身女性的身份,自由自在,不在乎社会对已婚女性的期望。

1940年,重庆政府又给了她一份工作,这次是为新成立的教育部礼乐博物馆服务,帮助政府修改《礼乐》。冲和的职责是从五世纪的《乐记》中挑选适合公开仪式的乐章,请作曲家整理乐曲。这份工作非常渴望和谐。她以前很难忍受各种各样的仪式,但现在她可以改善它们。

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编辑了24个合适的乐章,用最好的书法仔细抄写了两个。教育部批准重荷编修的内容后,重荷和他的同事们立即组织活动,征集当代作曲家为这一章作曲。又过了两年才完成这部分工作。

在这段时间交朋友的人中,有两个著名的人:张和沈。文人之间的这种交往源于双方共有的文学气质,但除此之外,他们还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他们知识水平相当,杂念很少。他们努力了,连娱乐都成了读书人的乐趣。

沈尹默,学者,书法家,后来成为崇和的老师。当崇和第一次来访时,沈请写几句话,然后他对“明人学晋人的书”作了评论。时至今日,傅赫仍然不知道这句话是有利还是不利。

在沈结识傅和的过程中,他为傅和写了许多诗,傅和也给他看了许多诗,并听取了他对如何修改这些诗的建议。

起初,沈尹默委婉地称伏何为“伏何女史”,后来又改名叫“伏何女兄”。在他的影响下,冲和扩大了他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早上早起,练字至少三个小时,如果有时间甚至更长。她一直保持这个习惯,直到88岁。她的写作手臂像年轻女孩一样强壮。

在重庆期间,冲和写了她最好的诗。其中两个是关于桃花鱼的。在中和心目中,桃花鱼有多重含义:它是“凌空”的隐喻,因为它出现在桃花盛开的时候,也隐喻着春天;除此之外,桃花鱼也是对很多战时死在重庆沙洲上的伞兵的比喻。

崇和他喜欢的其他艺术形式也与“吊”有关。书法家写字时,手腕要轻悬于书桌之上,手掌要空,笔要活动自如:可以快而不急,也可以慢而不滞。掌握了书写的轻重缓急,捕捉到“鸾舞”“龙腾”的体态,书法家就能达到“悬”——“心忘笔,手忘书”的境界。

但是战争让她担心:她目睹了侄女的死亡和朋友兄弟的痛苦。把审美转化为现实并不容易。有时候,一件小事就能让她感到不安。有一次,张送给她一首诗,把她比作东汉末年的才女。诗中有两句话让她很不开心:“月姬活在什么东西里,十八胡佳只觉得自怜。”学长的诗有惋惜她被放逐的意思,却冒犯了和谐的情怀。她说月姬被带到北方,不得不在异国他乡过着异国的生活,但她因为战争离开了家乡,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她也能自食其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她的悲伤源于意识到自己已经离开了过去熟悉的世界,再也回不去了。

1947年,冲和在北京大学教授书法和昆曲,当时她住在姐姐赵贺简朴的家中。那年9月,她通过姐夫认识了傅汉思,第二年就结婚了。

傅汉思来自德国的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在战时成了一名流亡者。1935年他18岁时,他的家人离开了德国。我来中国寻求一次冒险,挑战一门更难的语言。他到中国后几个月,就认识了沈从文。到那时,他的中文应该已经很流利了,因为沈从文不会说英语,也不会说任何欧洲语言,英语水平有限。

没有人会问冲和为什么要娶韩思。这里没有秘密,但是大道是否错了,就看和解的意义了。这种组合真的很奇怪:一个有着深厚国学和传统艺术的女人,决定嫁给一个西方人和一个局外人,然后离开中国,定居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这个地方和她喜欢的世界毫无关系。她不是被迫的。为什么她最后选择了月姬这条路?

1949年1月,冲河登上上海戈登将军号客船前往美国,只带了几件衣服,一个朋友赠送的古言,一些她最喜欢的画笔,还有一盒历史悠久——大约500年的古墨。其他东西,如书籍、宣纸和她收藏的明清卷轴,都是邮寄到美国的。除了明清卷轴,一切都平安到达。

就这样,他开始了新的生活。

从中国回到美国后,韩思学习中国文学,后来申请耶鲁大学教中国诗歌。崇和在耶鲁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多年。她从未放弃为自己建立一个世界的想法。在规划中,世界的规模远远小于她之前想象的合肥庄园,也就是她在北港的住所后面的一个小花园。

冲河很少离开她的小花园,但仍然以她最擅长的方式过着“旅行”的生活:手里拿着刷子,进出虚幻的世界。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澎娱新闻网_最近新闻热点大事件_今日热点新闻_每日娱乐新闻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pengyushicai.com/qiche/78978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发配是什么意思 清朝犯人大都被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神秘的披甲人是什么人 下一篇: 马路杀手 70岁以上老人可考驾照,就是增加“马路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