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大雪过后,受灾群众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尤其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问题。法院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何在这一特殊时期支持受灾群众维权?本文将揭秘法律援助行动,探讨法院在灾后重建中的角色和作用。
一、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畅通维权渠道
- 设立法律咨询台:在灾区设立法律咨询台,为受灾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解答他们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 开通维权绿色通道:简化立案流程,对受灾群众提出的维权申请,优先办理,确保其合法权益得到及时保障。
- 启动快办机制:缩短办案周期,从收到线索到群众拿到务工款,最快12天办结案件,解决群众燃眉之急。
二、践行“枫桥经验”,化解社会矛盾
- 组建检察官专班:深入灾区摸排受灾群众法律需求,组织开展以案释法,实施“一案一策”调解。
- 达成和解:通过调解,促使双方达成和解,申请人撤回支持起诉申请,及时消除矛盾隐患,做到案结事了。
- 支持起诉:对符合条件的案件,检察机关依法出具支持起诉书,为受灾群众撑腰。
三、持续跟进监督,确保群众权益落实
- 安排部门负责人跟进办理:克服调查了解路途远、当事人难以联系等困难,及时帮助申请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提供法律帮助。
- 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对仍在办理的案件,持续跟进监督,确保群众权益得到落实。
四、法律援助行动的具体措施
- 信息共享无缝衔接:检察院和法律援助中心对符合援助条件的案件线索进行互通,同步反馈跟进当事人诉讼进展。
- 案件会商专业把关:针对疑难复杂案件,双方联合开展法律分析,确保援助质量。
- 跟踪回访闭环管理:通过案后跟踪、效果评估等方式,形成全链条监督保障。
五、案例分享
以某地法院为例,该法院在灾后重建期间,共受理支持起诉案件50余件,为受灾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有效维护了受灾群众的合法权益。
结语
大雪过后,法院通过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践行“枫桥经验”、持续跟进监督等措施,为受灾群众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援助,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法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受灾群众撑起法治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