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辽宁丹东,地处我国东北边陲,是连接东北亚的重要门户。近年来,丹东地区频遭自然灾害的考验,特别是洪涝灾害,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然而,面对灾难,丹东人民团结一心,共筑安全防线,展现了辽宁的坚韧与韧性。
灾害背景
根据提供的参考信息,丹东地区近年来多次遭受洪涝灾害的侵袭。其中,2010年8月20日,辽宁丹东地区普降暴雨,引发特大洪水灾害,全市共有35个乡镇受灾严重,电力、通信中断。2012年8月,丹东地区再次遭受强降雨,导致绕阳河发生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46.84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3.75亿元。
抗灾举措
1. 领导重视,部署周密
面对严峻的灾情,丹东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靠前指挥,严格落实24小时防汛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重点部位值守人员坚守岗位,确保遇有突发情况能及时应对。
2. 应急物资,充足保障
丹东市累计集结了大量应急物资,包括人员、拖板、大型挖掘机、装载机、大型运输车辆等。各县区公路养护部门加强对全市干线公路大桥、涵洞、桥隧、过水路面等防汛重点路段部位巡查力度和频次,确保抢险队伍随时待命。
3. 抢险保通,全力奋战
在抗灾过程中,丹东市出动巡查人员2300余人次,车辆540余台次,巡查干线公路1779公里。针对山体塌方、泥石流等险情,及时上报并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采取临时封闭、加固防护等措施,避免险情和损失扩大。
4. 科技赋能,提高效率
丹东市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抗灾效率。如,辽宁边检总站依托全省2550个边海防视频监控和北斗船只定位系统,自建的55个雷达、54部红外热成像和30个高空鹰眼等数字化设备,构筑起三道防线,实现边境预警作用。
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在抗灾过程中,丹东市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抗灾。如,武警水电二总队、消防救援部门、志愿者等积极参与抢险救援工作,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
结语
面对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丹东市展现了辽宁的坚韧与韧性。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丹东人民团结一心,共筑安全防线,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未来的日子里,丹东将继续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抗灾能力,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