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海水中的某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变色,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福建省海域赤潮频发,本文将揭秘赤潮的成因以及防范之道。
一、赤潮的成因
1. 内因:赤潮生物的生长特性
赤潮生物具有生长迅速、繁殖力强等特点。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赤潮生物会呈指数型增长,迅速形成赤潮。
2. 外因: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
(1)陆源污染物:大量陆源污染物被雨水冲刷汇入江河,最终进入近岸海域和主要海湾,引起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物质。
(2)理化因子:温度、盐度等理化因子的变化,以及某些促进赤潮生物生长的微量有机物质和微量金属元素的存在,都是诱发赤潮的重要原因。
(3)天气变化:天气的突然变化,如暴雨、高温等,也可能诱发赤潮。
二、赤潮的防范措施
1. 加强监测预警
(1)建立赤潮监测网络:在沿海地区设立赤潮监测站点,实时监测海水水质、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等指标。
(2)加密监视监测:在赤潮高发期,加密监视监测频率,及时发现赤潮发生和发展态势。
(3)科学预警分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赤潮发生条件进行预测,为赤潮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2.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1)加强陆源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减少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2)加强海域污染治理:对已受污染的海域进行治理,恢复海洋生态环境。
3. 加强渔业生产管理
(1)调整养殖结构:优化养殖品种和布局,降低养殖密度,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2)加强养殖技术指导: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降低养殖风险。
4. 加强应急处理
(1)制定赤潮应急预案:明确赤潮应急响应程序、职责分工和处置措施。
(2)开展应急演练:定期开展赤潮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加强巡查监管:对赤潮发生海域进行巡查监管,确保应急措施落实到位。
三、案例分析
以福建省为例,近年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应对赤潮灾害。例如,在2019年5月至6月,福建省首次在全省范围内启动赤潮加密监视监测工作,加密监测站位8个,每周开展加密监测1次,及时发现并处置赤潮灾害。
四、总结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灾害,防范赤潮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监测预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渔业生产管理和应急处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赤潮灾害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生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