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处中国西北内陆,是一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在这片大地上,自然灾害频繁,从古至今,无数次的灾害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这些灾害记忆不仅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也成为了文学创作的宝贵素材。本文将探讨甘肃大地的灾害记忆,以及这些记忆在文学中的映照。
一、甘肃大地灾害的概况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地质构造复杂,地貌多样。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甘肃地区自然灾害频发,主要包括:
- 地震:甘肃位于多个地震带交汇处,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如1920年的海原地震,震级达到8.5级,是20世纪中国震级最大的地震之一。
- 洪水:甘肃地处黄河上游,黄河流域洪水灾害频繁,尤其是在夏季降雨集中时,洪水灾害更为严重。
- 干旱:甘肃属于典型的干旱区,干旱灾害是当地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 沙尘暴:甘肃位于亚洲沙尘暴中心地带,沙尘暴天气给当地环境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灾害记忆在文学中的映照
灾害记忆是甘肃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许多作家通过文学作品记录和反映了灾害带给人们的苦难和生命的坚韧。
1. 反映灾害的惨烈
许多文学作品直接描绘了灾害的惨烈场面。如贾平凹的《废都》中,通过对1983年甘肃岷县地震的描写,展现了地震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房子倒了,人死了,连那些鸡狗,也都死了,一切都像是被什么巨大的力量撕扯、撕裂,一切都变成了废墟。”
2. 表达对生命的敬畏
在灾害面前,生命显得格外脆弱。甘肃作家们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生存意志的赞颂。如柳青的《铜豌豆》中,通过对主人公在地震中的求生经历的描写,展现了生命的顽强:
“他抱着女儿,一步一爬,艰难地向安全的地方走去,他知道,只要他坚持下去,就能保护好他的女儿。”
3. 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灾害记忆让甘肃作家们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密切而微妙的。他们通过作品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李存葆的《白鹿原》中,通过对主人公在灾害中的生存困境的描写,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人不能跟自然斗,但人也不能被自然打倒。我们要学会跟自然相处,保护我们的家园。”
三、结论
甘肃大地的灾害记忆在文学中得到了深刻的映照。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灾害带给人们的苦难,也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甘肃大地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智慧和生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