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融期地质灾害概述
冻融期地质灾害是指在春季气温回升期间,由于土壤冻融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这类灾害主要发生在黄土高原等地区,如晋西黄土分布地区。冻融期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强的特点,往往在凌晨或半夜发生,造成的损失较大。
冻融期地质灾害的特征
- 无明显的诱发因素:冻融期地质灾害不同于降雨或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其发生往往没有明显的诱发因素。
- 隐蔽性和突发性强:灾害发生往往突然,隐蔽性强,难以预测。
- 损失较大:由于灾害发生突然,预警时间短,往往造成较大的损失。
冻融期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
- 黄土特性:黄土覆盖厚,具有大孔隙、垂直节理裂隙发育,遇水湿陷性强。
- 冻融作用:封冻期间,裂隙渗水冻结,随着入春,气温回升,土体封冻消融,裂隙冰冻融化,地表冰雪消融水与孔隙渗水进一步入渗。
- 力学强度下降:黄土斜坡或边坡在反复冻融作用后,土体结构出现微裂缝以及较大的空隙,土体的渗透性不断增大,内摩擦角和粘聚力逐步降低,黄土力学强度急剧下降,极易诱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如何识别崩塌和滑坡
崩塌
- 前缘掉块、坠落或流土现象。
- 顶部出现新的裂缝。
- 岩石撕裂、摩擦、错裂声。
- 热气、氡气、地下水异常。
- 动物出现异常现象。
滑坡
- 滑坡前缘地段出现横向和纵向放射性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 滑坡前缘有房屋时,木结构房屋发吱吱”声音,房屋墙体出现裂缝斜歪,砖窑边有响声,土窑出现掉土和裂缝等。
- 滑坡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发生。
- 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而发出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 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孔)水位突变等异常现象。
- 动物惊恐异常。
避险措施
- 行人和车辆如遇道路切坡上方有危岩体(或探头石),要及时避让。
- 车辆路过崩塌地段注意观察坡体落石情况,选择安全时段和路线迅速通过。
- 坡下行人如遇崩塌应向崩塌体下方的两侧方向迅速逃离,一定不要顺着滚石方向撤离,注意保护头部。
- 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可及时将危岩体清除或加设防护网并设立警示牌提醒人们注意。
- 在切坡下居住的居民要经常到上方观察危岩(土)体的分布和活动情况,做好排水。
- 遇有危岩体尽量清除确保下方住户安全,特别是在冻融期和降雨季节要注意观察。
冻融期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 防治原则: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有效规避灾害风险。
- 重点防范期:
- 3-4月冰雪冻融期。
- 6-9月主汛期。
- 工程建设施工期。
- 防治措施:
- 加强监测预警。
-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 落实防治责任。
- 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 组织群众撤离。
总结
冻融期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强的特点,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了解冻融期地质灾害的特征、识别方法和避险措施,对于防范和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要高度重视冻融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共同守护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