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深圳,这座快速发展的现代化都市,面临着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台风、暴雨、地震等多种灾害频发,如何织密灾害防范安全网,守护这座城市的家园,成为深圳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法治护航:筑牢防灾减灾制度基石
深圳以法治思维为基石,强化防灾减灾制度。近年来,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出台了《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深圳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深圳市防洪防风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实现了自然灾害防治的法治化。
立法实践
2023年,深圳颁布《深圳经济特区自然灾害防治条例》,将台风、暴雨、地质灾害等多灾种防治纳入统一法治框架,实现了从灾前预防到灾后救助的全链条规范化管理。
规划先行:构建全灾种治理新格局
深圳通过规划先行,构建全灾种治理新格局。2023年,深圳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实施《深圳市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2021—2035年)》,提出构建“51”分级分类应急疏散救援空间体系,服务于全灾种、大应急目标。
预防为主
规划突出“预防为主、有备无患”原则,为应对台风、暴雨、地震、核事故等复合灾害提供了空间保障,显著提升了深圳应对极端灾害和复合风险的能力和韧性。
标准创新:提升灾害防御管理效能
深圳结合地方灾害特性和规律,实施标准创新,提升灾害防御管理效能。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标准,如气象灾害预警、地质灾害防治、防洪防风规定等,确保灾害防御工作有章可循。
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应急人才队伍
队伍建设是提升灾害防御能力的关键。深圳突出能力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应急人才队伍。通过培训、选拔、激励等手段,提升灾害信息员、救援人员等专业人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公众参与: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深圳通过举办防灾减灾活动、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等方式,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如龙岗区应急管理局开展的防灾减灾日线上直播活动,让市民了解台风暴雨等灾害的应对之策。
结语
深圳在织密灾害防范安全网,守护城市家园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通过法治护航、规划先行、标准创新、队伍建设、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的努力,深圳为我国超大城市应急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