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灾害发生时,及时的现场救护可以挽救生命,减轻伤害。以下是对灾害现场救护知识的全面解析,包括基本概念、救护原则、常用救护技术等。
一、基本概念
1. 第一目击者
第一目击者是指在灾害现场为伤病员提供紧急救护的人,包括现场伤病员身边的人(亲属、同事、EMS救援人员、警察、消防员、保安人员、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
2. 急救时间
急救界有“黄金抢救4分钟”之说。当危重急症、意外伤害发生后,专业救护人员未到达之前,现场第一目击者在4分钟内对呼吸心跳停止的伤者进行心肺复苏救活率可达50%,而超过这一时间被救活的希望就很渺茫。
3. 心脏停止跳动后的症状
- 3秒钟时病人感头晕。
- 10~20秒钟即发生昏厥。
- 30~40秒钟瞳孔散大。
- 40秒钟左右出现抽搐。
- 60秒钟后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
- 4~6分钟后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
- 10分钟后,脑组织基本死亡。
二、救护原则
1. 现场评估
判断现场的安全性,在紧急情况下,通过实地感受、眼睛观察、耳朵听声、鼻子嗅味等对异常情况做出综合分析判断。
2. 做好个人防护
- 现场救人一定要判断环境是否安全。
- 做好个人防护,戴手套或用干净的塑料袋套在手上,口对口人工呼吸要用保护膜,防止传染病。
- 救人后一定要洗手。
3. 判断伤情
分清伤情、病情的轻重缓急,不失时机地、尽可能地进行现场救护。
4. 现场救护的任务
- 检伤分类,分出轻重缓急,对伤病员进行分级处理。
- 保持呼吸道通畅。
- 维持循环稳定。
- 呼吸心跳骤停立即心肺复苏(CPR)。
三、常用救护技术
1. 紧急呼救
当紧急灾害事故发生时,应尽快拨打电话120、110呼叫急救车,或拨打当地担负急救任务的电话。
2. 心肺复苏(CPR)
对呼吸心跳骤停的伤员进行心肺复苏。具体步骤如下:
- 确认现场安全。
- 将伤员仰卧于硬地面。
- 进行胸外按压,按压深度5-6厘米,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
- 开放伤员气道,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 持续进行CPR,直到专业救护人员到达或伤员恢复自主呼吸。
3. 创伤止血
- 清洁伤口周围皮肤。
- 用无菌纱布或清洁的毛巾包扎伤口。
- 使用止血带或指压法进行止血。
4. 创伤包扎
- 清洁伤口周围皮肤。
- 使用无菌纱布或清洁的毛巾覆盖伤口。
- 用绷带进行包扎。
5. 骨折固定
- 保持伤肢位置固定。
- 使用夹板或绷带进行固定。
6. 气道异物取出
- 成人: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
- 婴幼儿:使用背部拍击和胸部推压法。
四、总结
灾害现场救护知识对于挽救生命、减轻伤害具有重要意义。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为伤员提供及时的救护,为专业救援人员争取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