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灾害应对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灾害应对能力,我国在灾害应对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技术发展,揭秘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应用场景。
一、灾害监测预警技术
1.1 洪涝综合风险监测预警技术
近年来,极端洪涝灾害事件频发,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浙江省应科院自主研发的洪涝综合风险监测预警技术,以洪涝灾害的精准监测预警和风险动态评估为核心,实现了对洪涝灾害的全面监测和预测。
技术原理:
- 融合多源数据与先进算法,构建基于动态波的1D-2D水动力模型,精准刻画地表积水扩散过程。
- 综合行业部门动态致灾因子和风险普查承灾体脆弱性等数据,构建高时空分辨率的动态风险评估模型。
- 形成地表-河道-地下三维内涝实时监测体系,实时感知易涝点、河网水位及管网水情动态。
应用场景:
- 提升洪涝灾害风险感知与预警能力,为防洪减灾提供科学支撑。
- 协助破解城市管网排水能力不足难题,降低场馆积水内涝风险。
1.2 极端大风天气预警技术
针对极端大风天气,阳光财险运用自主研发的基于位置智能、灾害大数据技术的阳光天眼风险地图平台,实现对保险标的地理风险的智能、精准分析,对承保企业的风险监控和快速预警。
技术原理:
- 基于位置智能,实现保险标的地理风险的智能分析。
- 利用灾害大数据技术,对承保企业的风险进行监控和快速预警。
- 通过线上平台向个人客户发送预警提示,提醒客户做好防范应对。
应用场景:
- 提高极端大风天气应对能力,保障客户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 协助企业客户识别、改善安全隐患,最大程度帮助企业防灾减灾。
二、灾害应急通信技术
2.1 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四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极端场景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意见,旨在提升应急通信服务质量和效率。
技术原理:
- 聚焦信息通信新技术,推动跨运营商应急漫游、无人机空中通信、室内定位导航、地下空间信号增强等技术的发展。
- 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通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以及安全技术应用。
应用场景:
- 提升灾害易发地区通信网络覆盖水平,增强网络抗毁韧性。
- 形成公网与专网协同的基本格局,提高指挥预警系统的智能效率和队伍建设。
三、灾害风险管理技术
3.1 风险减量服务
阳光财险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为超1.5万个企业客户提供科技减损和专业风险咨询服务。
技术原理:
- 搭建集保前风勘、保中防损、保后风控服务于一体的风险防范体系。
- 实现从单纯的经济补偿保险提供商向风险管理服务支持商的转变。
应用场景:
- 提升企业防灾减灾能力,筑牢企业安全网。
- 为企业客户提供科技减损和专业风险咨询服务,切实筑牢企业安全网。
四、总结
灾害应对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我国防灾减灾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升灾害应对能力,为守护家园、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