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编制目的和依据
1.1 编制目的
高温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旨在预防和应对高温天气可能引发的各类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确保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1.2 编制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条例》
- 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策
2. 适用范围和事件分级
2.1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因高温天气引发的各类自然灾害,包括但不限于干旱、热浪、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
2.2 事件分级
根据高温天气的影响程度和灾害等级,将高温自然灾害分为四个等级: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
3. 组织机构和职责
3.1 组织机构
成立高温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 指挥长: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
- 副指挥长: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
- 成员:由相关部门、单位和专家组成
3.2 职责分工
- 指挥长:负责全面领导和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 副指挥长:协助指挥长工作,负责分管领域的应急处置
- 成员: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应急处置的具体工作
4. 预防措施
4.1 监测预警
- 加强高温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高温天气信息
- 建立健全高温天气预警发布机制,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
4.2 应急准备
- 制定高温天气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
-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应急物资充足
- 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3 防暑降温
- 加强对公共场所的降温设施建设,提高公众防暑降温能力
- 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关爱,提供防暑降温物资和医疗服务
5. 应急响应
5.1 启动条件
- 高温天气达到预警等级
- 出现高温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
5.2 响应措施
- 启动应急响应,发布高温天气灾害预警
- 组织救援力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 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 维护社会稳定
6. 应急结束
6.1 结束条件
- 高温天气得到有效控制,自然灾害得到有效处置
- 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6.2 结束程序
- 通知相关部门和单位恢复正常工作
- 总结应急处置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7. 附则
7.1 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7.2 解释权
本预案由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7.3 修订
本预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修订后的预案以新的文本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