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澎娱新闻网 > 娱乐明星 > 正文

金融改革 对话曹远征:十四五规划16次提及金融 未来金融如何改革发展?

导语: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公布。《建议》对金融业的发展做了几项安排,全文16次提到“金融”。如何看待《建议》对金融业的部署,未来金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公布。《建议》对金融业的发展做了几项安排,全文16次提到“金融”。如何看待《建议》对金融业的部署,未来金融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新京报采访了中国银行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智伯宏观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曹远征。

其中,《建议》提出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在曹远征看来,当前的经济形势对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构成了金融改革最重要的推动力。未来,商业银行应适应现实经济生活的变化,向批发银行和零售银行转变。

近年来,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备受关注。该《建议》提出完善市场化利率的形成和传导机制。如何达到这个目的?曹远征认为,中央银行以国债为经营目标做出新的货币机制安排,建立和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是未来金融改革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该提案还包括了数字现金。在曹远征看来,数字现金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但数字现金的分散化也给宏观调控带来了挑战。目前央行率先研发数字现金,也保持着空可进可退的区间。“数字现金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数字现金的功能定位——数字现金是继续保持传统货币的功能,还是完全被赋予新的功能?”曹远征还指出,这个问题是对中国金融的挑战。

此外,曹远征表示,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领先于世界,中国金融监管遇到了世界上最新、最前沿的问题,只能通过探索前进,逐步完善监管方法。“我们不能盲目地利用过去的监管来限制新事物的发展。要在发展中观察,在观察中协调,逐步形成新的监管思路和监管模式。”曹远征建议道。

论商业银行的未来改革

“向批发银行和零售银行转型”

新京报:《建议》提到,要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和优化政策性金融。如何看待商业银行未来改革?

曹远征:首先,商业银行改革的背景是,去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十四五期间进入高收入社会,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随着经济和社会形态的变化,金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做大做强,会有长期的战略安排,这也需要长期的资金安排,但目前商业银行只能提供短期贷款。这样企业就需要发行债券融资。从居民的投资和消费来看,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短期消费满足后,长期消费仍有剩余货币,居民愿意承担更高的风险,通过投资获得更高的回报,这也是近年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快速发展的原因。总之,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对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构成了金融改革最重要的推动力——促进银行适应现实经济生活的变化,银行业务除了保留传统存贷款业务外,转变为批发银行和零售银行业务。

那么,如何具体理解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呢?首先,商业银行的职能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存贷款导向职能转变为批发职能。从全球经验来看,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转型,即金融脱媒。大型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已经转向批发银行业务——银行的资金来源不再完全依赖存款,它们可能通过发行债券从市场获得资金。同时,资产方的业务也会发生变化,不再直接向客户提供贷款,可能会在资本市场投资债券。企业发行债券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商业银行购买债券成为资金的提供者。其实这种模式已经开始出现,现在债券最大的持有者是商业银行。随着商业银行职能的转变,银行从被动负债转变为主动负债。所谓被动债务安排,就是随着居民存款的增加,银行负债的增加,银行必须找到好的项目来释放存款,形成资产。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规模是被动扩大的。主动债务安排是指银行在有前景的投资项目基础上寻求资金来源,而不是追求规模扩张,而是追求更多的利益。

随着被动债务安排向主动债务安排的转变,银行圈钱的意愿大大减弱。

其次,银行业改革的第二种模式是社区银行模式,提供零售银行服务,特别是针对小银行。目前我国的银行机构,无论大小,职能和分工都没有区别,主要做存贷款业务。未来金融业会发生变化,不同类型的银行在分工和职能定位上会有明显的差异。小银行未来更重要的是立足本地,下沉,为客户提供服务。这些小银行的收入不再完全依靠存贷款利差,而是依靠提供服务获得的服务费。这些银行已经成为社会服务社区银行机构。同时,引导小银行金融机构向本地下沉,有利于普惠金融的发展,实现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普遍化。

第三,银行的职能和定位不一样之后,会有空政策性金融改革。政策性金融业务通常称为开发性金融安排,是在金融贴现或其他金融手段的支持下,做一些关系国计民生或一般商业银行不愿意涉足的业务。只有批发银行和零售银行这两种金融模式出现后,政策性金融才能发展和改革空。

利率传导机制研究

“建立和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

新京报: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一直备受关注。该《建议》提出完善市场化利率的形成和传导机制。在你看来,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曹远征:过去的利率传导机制是央行将基础货币传导给商业银行,通过银行存贷款利率传导,最终影响经济。但有两个变化或挑战:第一个挑战是央行的货币供应机制面临挑战。多年来,中国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导致外汇储备增加,央行基础货币不断增加。随着央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流动性会过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央行首先发行央行票据进行对冲,并将过剩的流动性回收给央行。当央行票据流动性不足时,央行采用MLF和SLF实现利率传导,但这种机制不稳定。此外,问题是未来中国国际收支将向基本平衡方向发展,这也意味着央行传统的货币供给机制将面临一定的挑战;利率传导机制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信贷在整个市场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一个重要迹象是,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例正在下降。这样贷款利率就不能完全覆盖整个市场。特别是在未来,随着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业务的发展,利率变得非常重要。但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会出现利率“断头”现象,利率能否有效传导成为问题,也意味着央行影响存贷款的利率传导机制在过去已经失效,需要新的机制。

那么,新的机制是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和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

国债收益率曲线是无风险利率,其他市场利率围绕这个无风险利率变化。在美国,中央银行以国债为坐标,进行一系列影响市场利率的操作,美国国债利率是市场利率的基准。

为什么国债优于其他题材,适合货币政策的利率操作?国债与其他科目相比,期限较长,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发行永久债券。这一特征使得国债收益率能够渗透到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形成跨市场、跨周期的连续曲线,从而成为可靠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此时,央行如果在货币市场进行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可以通过影响短期利率达到控制整个收益率曲线斜率的目的,即实现将短期利率传导到远端的目的。这种利率传导机制一旦建立,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将从目前基于货币供应量的量化直接调控转变为基于利率的价格间接调控。与量化直接调控相比,价格间接调控具有更好的平滑性和更强的前瞻性预调节和微调能力。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和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核心含义,其目标是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继续利用多边基金和SLF进行利率传导,或者以建立国债收益率曲线为目标,是未来金融改革面临的挑战。但我认为央行以国债为操作目标做出新的货币机制安排,建立和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是未来金融改革的一个方向。当然,要建立国债收益率曲线,还需要一系列全新的设计和调整。

谈谈数字现金

“数字现金的核心问题是其功能定位”

新京报:值得注意的是,数字现金也已被纳入“提案”,提议在数字现金方面稳步推进R&D。如何看待数字现金的未来,中国?

曹远征:首先,数字现金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目前,数字经济正在蓬勃发展,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元素。数字现金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安排。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商业组织自己使用数字现金来满足支付或其他方面的需求。同时,数字现金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央行成立后,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通过调节货币供给来调节经济周期,数字现金的集中化给央行的宏观调控体系带来了挑战。目前央行率先研发数字现金,也保持着空的区间——央行首先适应数字现金的发展趋势,以传统方式维持原有的货币发行和监管机制。

第二,数字现金的R&D及其未来发展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这也是《建议》中提到要稳步推进数字现金的R&D的原因。至于央行对数字现金的研发,一种观点是央行的数字现金继续保持传统货币的功能。虽然穿着“数字”的新装,但仍然通过商业银行投放基础货币影响市场,继续保持原有的货币传导机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数字现金完全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央行的跨国金融机构直接面对个人来影响市场,使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不复存在。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更倾向于第一种,保持货币政策的传统传导机制。

总之,数字现金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数字现金的功能定位——数字现金将继续保持传统货币的功能还是被充分赋予新的功能?这个问题是中国金融面临的挑战,还在探索中,还不能下结论。

论金融监管:

“中国的金融监管遇到了世界上最新、最前沿的问题”

新京报:《建议》对金融监管提出了各种具体要求,如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制化等。最近,金融监管和创新的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曹远征:“十四五”计划建议中金融监管的表述是“十四五”期间监管的要求,包括今后改进和提高的方向。结合目前的经济形势,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监管与创新的关系。

首先,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金融包容性的问题。金融就是和陌生人做生意。金融机构不知道陌生人的信用状况。陌生人只有把资产抵押给金融机构才能获得贷款。如果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抵押资产将被没收。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资产抵押。但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没有资产抵押或者资产不足的人如何获得金融服务?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普惠金融的问题。同时,包容性融资问题也与贫困相关联。目前,全球收入差距正在扩大。要解决这个问题,金融变革需要一整套新的机制。传统的理财模式是排外的,就是穷到不爱富人。未来,金融必须面向穷人,银行应该成为穷人的银行。如何建立一套新的机制来改变传统的金融模式?这不仅是学术界的前沿问题,也是实践中的巨大挑战。

互联网金融通过数字深入场景中间,找到无资产抵押人的信用,并以这些场景的数字作为信用贷款的依据,部分或相当程度上解决了无资产抵押人的信用问题,实现了金融包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创新。

第二,从反垄断的角度来看,任何行业的垄断都会影响竞争效率和技术进步。因此,政府通常采取拆分垄断企业的方式来防止垄断的形成。但是目前互联网的特点是赢家通吃,没有办法通过传统的拆分来防止互联网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垄断。可以说,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垄断是监管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第三个问题,互联网金融公司是金融公司还是科技公司?如果是金融公司,必须符合金融监管的标准。但如果不是金融公司而是科技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是参与金融业务的。从监管的角度来说,监管就是对风险进行监管。现在监管面临的困难是,不可能拆分垄断企业,按照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进行监管。

总之,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征程,在转型时期面临着许多不同于以往的前沿问题和挑战。特别是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走在了世界的前面,规模巨大,场景复杂。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是传统金融大国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中国的金融监管遇到了世界上最新、最前沿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既没有传统的监管经验,也没有国外的监管经验。那么,金融业的发展进入“无人区”后,我们如何进行金融监管呢?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答案。只能说是在探索推进,监管措施在逐步完善。我的建议是,不能用过去的监管盲目限制新事物的发展。要在发展中观察,在观察中协调,逐步形成新的监管思路和模式。

《新京报》首席记者侯润芳编辑李校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澎娱新闻网_最近新闻热点大事件_今日热点新闻_每日娱乐新闻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pengyushicai.com/yule/801042.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张继科吐槽刘国梁 张继科吐槽首秀 与王楠互相揭短看点多多 下一篇: 闭麦 张艺兴被闭麦是怎么回事?张艺兴被闭麦粉丝纷纷鸣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