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近年来在自然灾害防范方面做出了显著努力。以下将从法规实施、应急机制、科普宣传、基层能力提升等方面揭秘四川如何筑起生命安全防线。
法规实施:法治化支撑
2025年5月1日,《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实施,为提升四川地质灾害防治水平提供了法治化支撑。这一法规的出台,旨在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确各方责任,提高防治效果。
应急机制:高效联动
在自然灾害发生时,高效的应急机制至关重要。以2024年7月16日阿坝州九寨沟县南坪镇泥石流灾害为例,州、县防灾措施落实到位,驻村干部、监测员履职到位,提前组织群众转移避险,1189人在较短时间内全部安全转移。这得益于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扁平高效防灾机制。
科普宣传:提升意识
近年来,四川坚持防震减灾“科技”与“科普”同步推进。实现省内及周边3.0级以上地震1-2分钟自动速报、10分钟内正式速报和汛期24小时地灾等级预测、实时短临预警动态发布。同时,建立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举办防震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推动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基层能力提升:全民参与
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离不开全民参与。四川省各地聚焦广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丰富宣传教育内容,创新宣传活动形式,让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主题深入人心。
总结
四川在自然灾害防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法规实施、应急机制、科普宣传、基层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努力,筑起了生命安全防线。然而,防灾减灾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