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榆次,位于山西省腹地,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山洪灾害和地裂缝灾害成为防灾减灾中的突出问题。本文将深入剖析榆次灾害的成因,探讨其背后的真相,并提出相应的应对之道。
榆次山洪灾害分析
1. 山洪灾害成因
榆次地处山区,地形起伏较大,降雨集中且强度大,是山洪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此外,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和城市扩张等因素也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
2. 非工程措施现状
2.1 水雨情监测系统
- 水雨情监测站网布设:在重点区域布设监测站,实时监测雨量、水位等数据。
- 信息采集工作:建立健全信息采集制度,确保数据的及时、完整。
2.2 监测预警平台
- 平台组成与功能:平台由数据接收处理、预警系统等模块组成。
- 数据接收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预警提供依据。
2.3 预警系统
- 预警信号:根据监测数据,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号。
- 预警范围:根据预警信号,确定预警范围。
3. 组织建设
3.1 群测群防组织管理体系
- 组织架构:建立完善的群测群防组织管理体系。
- 人员培训:对群测群防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防灾减灾能力。
3.2 运营维护建设
- 资金投入:加大运营维护资金投入,确保监测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
- 人员队伍建设:加强一线维护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业务水平。
榆次地裂缝灾害分析
1. 地裂缝灾害成因
榆次地裂缝灾害的成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活动、地下水开采、人类工程活动等。
2. 地裂缝灾害评价
2.1 地学信息专题层图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地学信息专题层图。
2.2 地裂缝灾情非线性评价模型
-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构建地裂缝灾情非线性评价模型。
3. 地裂缝灾害应对
3.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分区
-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对风险区域进行划分。
3.2 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分区
- 根据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结果,对易损区域进行划分。
3.3 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价分区
- 综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结果,确定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价分区。
结论
榆次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人为因素的干扰。面对这些灾害,我们需要加强监测预警、群测群防、运营维护等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同时,加强地质灾害评价研究,为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丽珍. 榆次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分析[J]. 山西水利, 2019(05).
[2] 武强, 陈佩佩. 山西榆次地裂缝灾害评价的GIS与ANN耦合技术研究[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2(02).
[3] 武强, 陈佩佩. 地裂缝灾害发生机理与“三图法”评价方法研究——以山西榆次地裂缝研究为例[J]. 地质学报, 2005(06).
[4] 晋中市榆次乌金山官窑安源煤业井下发生安全事故死亡一人 涉嫌瞒报-中国煤炭(煤矿)新闻网. [EB/OL]. http://www.mtinfo.com.cn/news/2013/0423/2615.html, 201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