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也在城市安全与灾害防范方面积极探索与创新。近年来,深圳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韧性城市建设的号召,致力于打造具有高度防灾减灾能力的韧性社区,开启灾害防范新篇章。
一、法治护航,筑牢防灾减灾制度基石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近年来以法治思维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自然灾害法律法规,如《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深圳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2023年颁布的《深圳经济特区自然灾害防治条例》更是将台风、暴雨、地质灾害等多灾种防治纳入统一法治框架,实现了从灾前预防到灾后救助的全链条规范化管理。
二、规划先行,构建全灾种治理新格局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了《深圳市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2021—2035年)》,提出了构建51”分级分类应急疏散救援空间体系,为应对台风、暴雨、地震、核事故等复合灾害提供了空间保障。这一规划显著提升了深圳应对极端灾害和复合风险的能力和韧性。
三、标准创新,提升灾害防御管理效能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组织编制了一系列地方标准,如《城市地下空间防涝技术导则》、《地下空间防汛建设和管理规程》等,覆盖了地下空间防汛、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救灾物资储备等关键领域。这些标准的实施,提升了灾害管理的针对性、科学性,规范了灾害防御管理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
四、动态评估,绘制全域风险精准画像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开展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以及全行业、全领域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取得了包括海量风险数据、科学评估方法以及实战化风险管控平台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为深圳市的灾害防范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全民参与,提升防灾减灾意识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通过举办防灾减灾宣传周、科普宣传活动、地震安全科普公开课等形式,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此外,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也积极参与到防灾减灾公益行动中,共同推动社区风险减量。
六、科技赋能,创新社区安全治理模式
深圳市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积极探索科技赋能,如平安产险自主研发的鹰眼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对灾害风险的精准识别和预警。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深圳市的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之,深圳市在打造韧性社区、灾害防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未来,深圳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城市安全韧性,为市民创造更加安全、美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