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的关系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之一。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过去一个世纪全球平均温度已上升约1°C,这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极端大风降雨天气作为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正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强度影响着全球各地。
1.1 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的科学原理
气候变暖导致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因为每升高1°C,大气可多容纳约7%的水汽。更多的水汽意味着当降雨条件形成时,降雨量会更大。同时,气候变暖也改变了大气环流模式,导致风力增强和风向变化。例如,北大西洋涛动(NAO)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等气候现象的变化,都与极端天气事件密切相关。
1.2 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的数据证据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数据,自1970年以来,全球天气、气候和水相关灾害的数量增加了5倍。2021年,全球因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800亿美元。例如,2021年7月,欧洲西部遭遇的极端降雨导致德国和比利时发生严重洪水,造成超过200人死亡;同年,美国飓风”艾达”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750亿美元。
二、极端大风降雨天气的危害和影响
2.1 对生命安全的威胁
极端大风降雨天气直接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强风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树木折断,直接造成人员伤亡;暴雨引发的洪水和泥石流可能淹没居民区,造成大量人员被困甚至死亡。例如,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导致39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200多亿元。
2.2 对财产安全的破坏
极端天气对财产安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强风可能损坏建筑物、电力设施、通信设备;暴雨可能导致城市内涝、农田被淹、道路桥梁损毁。据统计,全球每年因极端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美元,且这一数字呈上升趋势。
2.3 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城市作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在极端天气面前尤为脆弱。强降雨可能导致城市交通瘫痪、供水供电中断、通信设施损坏。例如,2012年飓风”桑迪”袭击纽约市,导致地铁系统被淹,全市停电数天,经济损失约190亿美元。
2.4 对社会稳定的冲击
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引发社会秩序混乱、物价波动、资源抢夺等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稳定。灾后重建过程中的资源分配不公、救助不及时等问题,也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三、科学应对极端天气的策略和措施
3.1 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的极端天气监测预警系统是科学应对的首要任务。这包括:
加强气象观测网络建设:增加地面气象观测站密度,完善雷达、卫星等遥感监测系统。例如,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气象监测网络,包括7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00多部天气雷达和6颗风云气象卫星。
提升预报预警精准度: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高预报精度。例如,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利用超级计算机和先进数值模型,可将72小时内的天气预报误差控制在100公里以内。
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建立多渠道、全覆盖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到每一个人。例如,日本的”J-Alert”系统可以在灾害发生前几分钟通过手机、广播、电视等多种方式向民众发布预警。
3.2 提升城市韧性建设
城市韧性是指城市系统抵御、吸收和恢复从极端天气事件中冲击的能力。提升城市韧性包括:
建设海绵城市:通过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措施,增强城市吸水、蓄水、净水能力。例如,中国自2015年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已有30个试点城市建成海绵城市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
完善排水系统:升级改造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地下调蓄设施。例如,东京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地下排水系统”首都圈外郭放水路”,能有效地将洪水引导至东京湾,防止城市内涝。
强化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高电力、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抗灾标准。例如,荷兰的”三角洲工程”通过建设堤坝、水闸等设施,使全国防洪标准达到万年一遇的水平。
3.3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完善应急预案:制定针对不同类型极端天气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协作机制。例如,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制定了详细的灾害应对框架,明确了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在灾害应对中的职责分工。
加强应急演练: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各部门协同作战能力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例如,新加坡每年都会组织全国性的”全面防卫演习”,模拟各种灾害场景,检验应急响应能力。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储备足够的食品、药品、救援设备等应急物资,确保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开展救援。例如,以色列建立了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能够在紧急情况下为全国居民提供至少一周的基本生活保障。
四、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措施
4.1 加强公众防灾减灾教育
普及防灾知识: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例如,日本从小学开始就将防灾教育纳入课程,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开展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家庭、学校、企业等单位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例如,中国每年都会组织”防灾减灾日”活动,通过各种演练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提高风险意识:通过发布风险地图、灾害历史案例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极端天气风险的认识。例如,澳大利亚建立了全国性的洪水风险地图,公众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自己所在地区的洪水风险等级。
4.2 完善避险转移机制
科学划定风险区域:根据历史灾害数据和风险评估结果,科学划定高风险区域,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例如,德国通过详细的洪水风险地图,严格限制在洪泛区建设重要设施。
建立预警响应机制:根据预警级别,制定相应的响应措施,包括人员转移、停工停课等。例如,中国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响应机制,根据不同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优化避险场所布局:合理规划和建设避险场所,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为民众提供安全的避难场所。例如,日本在社区、学校等场所设置了大量指定的避难所,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4.3 加强保险制度建设
推广巨灾保险:建立由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巨灾保险机制,为居民和企业的财产损失提供保障。例如,美国的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FIP)为洪水风险区的居民提供洪水保险,减轻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创新保险产品:开发针对不同类型极端天气的保险产品,满足多样化的风险保障需求。例如,一些保险公司开发了基于参数的保险产品,当特定气象参数(如降雨量、风速)达到预设阈值时,自动触发赔付,大大提高了理赔效率。
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再保险、巨灾债券等方式,分散巨灾风险,提高保险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例如,墨西哥政府通过发行巨灾债券,将地震和飓风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增强了国家的灾害应对能力。
五、城市运行的保障措施
5.1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建设
提升交通系统抗灾能力:加强道路、桥梁、地铁等交通设施的抗灾设计和改造。例如,新加坡的地铁系统在设计时就考虑了防洪需求,设置了防水闸门和排水泵,能够在暴雨期间保持正常运行。
强化能源供应保障:提高电网、变电站等能源设施的抗灾能力,建立分布式能源系统。例如,美国的微电网技术可以在主电网瘫痪时,为医院、学校等重要设施提供独立电力供应。
完善通信保障体系:建设多层次的通信保障体系,确保在极端天气条件下通信不中断。例如,中国的应急通信系统能够在常规通信网络受损时,迅速建立临时通信网络,保障救援指挥和公众通信需求。
5.2 优化城市空间规划
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严格控制高风险区域的开发建设,保留足够的生态空间。例如,丹麦哥本哈根在城市规划中预留了大量低洼地区作为暴雨时的临时蓄水区,同时建设了绿色走廊,既美化了城市环境,又增强了城市应对暴雨的能力。
建设生态缓冲带:在城市周边建设森林、湿地等生态缓冲带,减轻极端天气对城市的影响。例如,中国正在推进的”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建设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增强城市的生态调节能力。
推行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城市无序扩张,降低城市暴露在极端天气风险下的面积。例如,欧洲许多城市推行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通过城市更新和再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城市对周边生态空间的侵占。
5.3 加强城市运行管理
建立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智慧城市管理系统,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例如,巴塞罗那的智慧城市系统通过遍布全市的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城市各项指标,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建立气象、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提高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协同应对能力。例如,纽约市建立了极端天气应对协调中心,整合各部门资源,统一指挥调度,提高应对效率。
加强城市运行监测:建立城市运行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城市各项基础设施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例如,上海的”城市大脑”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全市交通、水务、电力等基础设施运行状态,为城市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六、社会稳定的维护措施
6.1 加强社会心理疏导
建立心理援助体系:在极端天气事件后,及时开展心理援助,帮助受灾群众度过心理危机。例如,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在灾后会组织心理专家团队,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加强社区支持网络: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建立邻里互助机制,增强社会凝聚力。例如,日本的”町内会”组织在灾害应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组织居民互助,共同应对灾害。
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避免谣言传播,减轻公众恐慌情绪。例如,在极端天气事件中,政府应定期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回应公众关切,避免谣言传播引发社会恐慌。
6.2 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确保基本物资供应:建立应急物资保障机制,确保食品、饮用水、药品等基本生活物资的供应。例如,新加坡建立了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能够在紧急情况下为全国居民提供至少一周的基本生活保障。
维护价格稳定:加强市场监管,防止哄抬物价现象发生。例如,中国《价格法》规定,在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下,政府可以依法采取价格干预措施,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保障特殊群体需求:关注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例如,在灾害应对中,澳大利亚政府会特别关注残疾人的需求,提供无障碍的避难场所和特殊救援服务。
6.3 加强灾后恢复重建
科学规划灾后重建:根据灾后评估结果,科学制定重建规划,避免在原址重建。例如,在新奥尔良飓风”卡特里娜”后,美国政府在重建过程中考虑了气候变化因素,提高了建筑标准,并重新规划了部分高风险区域。
多元化资金筹措: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赠、保险赔付等多种渠道筹措重建资金。例如,日本建立了多层次的灾害恢复资金体系,包括政府财政拨款、灾害救助基金、保险赔付等,确保灾后重建资金充足。
注重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重建过程,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例如,在汶川地震重建过程中,中国政府采用了”自下而上”的重建模式,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鼓励他们参与重建规划和实施。
七、国际合作与政策建议
7.1 加强国际气候治理合作
落实《巴黎协定》:各国应切实履行《巴黎协定》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例如,欧盟承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至少55%,并计划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加强技术合作: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其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例如,绿色气候基金(GCF)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资金机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其应对气候变化。
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例如,”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7.2 完善国内政策法规体系
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应对极端天气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方责任。例如,中国《气象法》《防洪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构成了应对极端天气的法律框架。
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应对极端天气的财政投入,提高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例如,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的减灾补助计划,为各州和地方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用于提高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创新金融工具:发展绿色金融、气候保险等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应对极端天气。例如,绿色债券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工具,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截至2021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已超过1万亿美元。
7.3 推动科技创新
加强基础研究:增加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相关的基础研究投入,提高科学认知水平。例如,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协调全球气候科学研究,提高对气候系统的认识。
发展适应性技术:研发适应极端天气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例如,荷兰研发的浮动房屋技术可以在洪水发生时随水位上升而漂浮,有效应对洪水威胁。
推动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极端天气监测预警和应对能力。例如,数字孪生技术可以构建城市的虚拟模型,模拟极端天气对城市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和应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结论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大风降雨天气频发已成为新常态。科学应对极端天气,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与城市运行及社会稳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通过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升城市韧性、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公众防灾减灾教育、优化城市空间规划、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极端天气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城市运行和社会稳定。
同时,应对极端天气不能仅停留在适应层面,更需要从源头上减缓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只有将适应与减缓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极端天气频发问题,为人类创造更加安全、可持续的发展环境。